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風雪定陵正版> 第18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8部分 (3 / 4)

道好望角向東方行進。然而,當他到達忽魯謨斯時,就被葡萄牙人發現並逮捕,航船再度擱淺。

一次次的失敗並沒有阻止英國開啟中國門戶的決心,他們除了開始向北美輸出殖民統治之外,仍繼續尋找經過北美到中國的西北通道。經過幾十次失敗,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印地號”船隊終於在1644年到達中國的澳門。

在英國開闢中國航路的幾十年裡,特別是在南洋探尋時期,雖然沒有奪取中國商人在南洋的貿易中的領導權,但是這裡的中國商人因為得不到國家支援,而無法擊退這些從西方來的戴著商人或探險者面具的強盜,大批的商品被他們掠走,中國控制的南洋貿易領導權也搖搖欲墜。遺憾的是大明帝國一直到滅亡時對這個新出現的歐洲民族還沒有絲毫的瞭解,竟一直將它和荷蘭混為一談。在中國文獻中唯一提到英國人的記載是1637年威德雨來到廣州的事件。而中國政府竟糊里糊塗地將這次事件記入(明史·荷蘭傳》中,卻不知在這之前英國人已開始在南洋搶掠中國財富了。當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印地號”船隊駛近澳門海岸時,大不列顛本土已開始了震驚世界的資產階級革命並向工業社會大踏步前進。這時的京都已被清軍佔領,大明帝國不復存在,資本主義萌芽在八旗軍的鐵騎下,終於化作灰土。民族興盛的朝暉已從東方隱去,再也未能重新升起。

第八章 金剛牆謎洞

石隧道的盡頭,一座巨大的金剛牆突然出現在面前,地下玄宮只有一步之遙。隧道的轟然塌陷,金剛牆再度消失。面對神秘的巨牆,是進、是止,發掘人員陷入了深思——

石隧道的神秘文字

實現機械化出土運輸,出土量較以前幾十倍地增加。在挖開第三道探溝後的一個多月,終於在兩側發現了由大石條壘砌的牆壁痕跡,然後逐漸出現兩道完整的大牆。考古隊及時作出判斷:這是帝后入葬的最後一段甬道,或曰“石隧道”。隧道由“磚砌”變成“石砌”,這是明顯的升級,雖然隧道有些彎曲,但是他們沒有走彎路,地宮就在前面。長期緊張的神經本可以稍稍鬆弛,然而開啟地宮,進入地宮,文物的清理工作將會更復雜更艱鉅,工作隊又須作出各色各樣的設想分析與推斷:如果屍體未腐怎麼辦?器物半朽不朽怎麼修整?有些跡象稍顯即逝又如何及時記錄拍照?……這不僅是對年輕的考古隊的考驗,也是對我國考古水平的考驗,必須在亂麻中理出幾條,每個人必須作具體準備,大會小會、人員、工具、藥劑……白天寶頂上捲揚機、礦車轟叫,入夜來木板房內燭光通宵達旦……

幾個月後,石隧道終於全部顯露出來,它由南北兩道大牆構成,呈東西走向。東端略向南彎曲,距磚隧道雖近,但並不銜接,也不完全相對。大牆除頂部及兩端接近金剛牆部分,使用少量城磚外,其餘為花斑石做成。這些花斑石都經過仔細地研磨和加工,光滑平整,色彩絢麗。整個隧道呈斜坡形,自東向西,由淺入深,隧道兩壁花斑石,亦由一層遞次增多至17層。全長為40米,兩牆中距8米。發掘前全部由黃土填滿,都經過夯打,夯面有極為細薄的石灰一層,夯土在填滿隧道後,即高出牆壁而直達地面。在發掘中,隧道兩側發現了部分木柱殘跡,這可能是棺槨入葬時的臨時裝置。

在開始計劃使用機械化發掘時,曾引起不少人竊竊私議,即使學術界上層人士也有兩種不同的意見。縱觀世界以科學考古為內容的發掘古墓或遺址,都是用鎬鍁、鍬等工具完成。從中國殷墟的發掘、山頂洞頭蓋骨、三角緣神獸鏡的出土,到著名的敘利亞巴爾米拉羅馬屬州遺址、蘇聯阿爾泰山北側的巴澤雷克墓群、巴比倫帝國遺址的偉大發掘,都是靠人力工具完成的。而定陵首次打破這一常規,會不會破壞墓道的遺蹟?這是一種創造還是對文化的摧殘?經過一陣紛紛揚揚的議論,最後還是夏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