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科幻戰艦> 第42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2部分 (2 / 5)

太陽變異的故事。劉慈欣的《流浪地球》是這一題材的代表。

天文學中,太陽屬於主星序,也即中年行星,離衰老還有五十億年時間。劉慈欣將這個時間大大提前:幾個世紀後,它就會變為紅巨星。由此,人類為了在最後四百年時間裡挽救文明,開始了“地球流浪”計劃。

第三節:致命宇宙輻射

劉慈欣在《超新星紀元》中描寫的超新星爆發場面,堪稱科幻文學中少有的宇宙奇觀。那顆超新星離太陽系只有八光年。由於中間隔著一層暗星雲,天文學家從未發現它。這顆恆星的質量是太陽的六十七倍。當它爆發後,巨大的光流經過八年到達太陽系,仍然威力無比。它進入太陽系後,蒸發了冥王星上的固態氮。摧毀了太空中所有宇航飛船。它在晚上二十點十八分到達地球,剛剛入夜的天空重新變成了白晝。不過,那卻是一種黑蘭色的天空。死星的亮度幾秒鐘後就達到最大。在幾個時區外的大洋上,太陽剛剛升起,超新星也隨著升起,由於太陽的亮度不及超新星,看上去竟然是黑紅色的,令船上的旅客受驚瘋狂。超新星的巨大輻射線撕開地球的範艾倫帶保護層,大氣裡不停地發生閃電。

第四節:其它宇宙災難

宇宙空間裡能帶給地球災難的,不僅僅是這些大傢伙,肉眼看不到的災難也同樣可怕。在《安德洛默達品系》(美國米切爾克萊頓著,中譯本名為《死城》)中,一顆墜落的人造衛星不慎攜帶了來自宇宙的微生物,造成墜毀點附近一個小城的人口大量死亡。科學家們也束手無策。最後中止這場悲劇的並不是人類,而是地球生態圈本身:外來病毒同樣不適應地球的環境,被氧化後轉變為無害物。

幾乎是在同時,中國科幻作家葉永烈創作的《腐蝕》中,也讓人類的飛船從太空帶回了災難。那是一種強烈的腐蝕性細菌。金屬和非金屬製品都被它腐蝕得如同脆紙。好在飛船失事在大漠中,人類得以將災難封閉在遠離文明的地方。

微生物尚可理解,在科幻小說裡,太空中還可能降落一些超越我們常識的東西。在《比睡眠更深沉》(法國菲利普屈瓦勒著)裡,太空中降下一種奇特的生物……夜瞌蟲。它們能夠令人深深睡去,直到死亡。為了對付夜瞌蟲,人類只能使用人工睡眠機,使人在半夢半醒中休息。原本屬於孫悟空的法寶這次在科幻小說裡出現了。

在《滅種大屠殺》中,太空中降落的生命就更奇怪了。那是一種肉眼看不到的神秘孢子。但紮根地面後,卻能生長出兩百米高的大樹,高於中國絕大部分城市的最高建築。並且,長這麼高,僅僅需要幾年功夫。人類的生存環境徹底被破壞。科學與文明都不復存在。殘存的人類在巨大植物的根部挖洞,過著蟲子一樣的悲慘生活。

第一卷:科幻講什麼? 第四編:災難(4)

第四章:技術災難

D四章簡介

第一節:環境汙染

第二節:其它技術災難

D四章簡介

進入二十世紀,天災對人類的影響逐漸下降,人禍則不斷上升,成為更主要的災難來源。政治與戰爭帶來的人禍往往不在科幻作家的關注之內。而由於科技成果濫用造成的人禍,則是科幻作品的重要主題。

在這些科技之禍中,環境汙染佔主要位置。其它技術災難也不可忽視。

第一節:環境汙染

一九五二年,倫敦發生了震驚世界的煙霧事件,數千人在悲劇中死亡。更為不幸的是,整整五十年前,曾經有一位科幻作家作出了與真實狀況極為近似的預言,只是並沒有為當時沉匿於工業文明奇蹟的世人所重視。那就是美國科幻作家羅伯特巴爾寫於1892年的《倫敦的毀滅》。

在這篇小說裡,作者準確地預言,倫敦為室內保暖和做餐消耗著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