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科幻戰艦> 第127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27部分 (4 / 5)

創作。雖然我沒有看到他們最後的論文,不知道水平如何,但這個大趨勢本身就很值得支援。單就科幻而言,這些學生肯定比他們的指導教師接觸得更多。所以,當他們把關於科幻的論文交給指導教師時,等於是一種變相的宣傳。對於科幻文學和主流文學之間的交流大有好處。在這裡筆者也表一下態:如果有哪位同學願意寫科幻方面的論文,筆者可以提供資料上的幫助。

最近幾年,科幻網站大量興起,成為科幻研究成果的又一發表陣地,甚至是主要的發表陣地。一些科幻研究愛好者依靠網路也建立了自己的影響。如哈爾濱的“閻岷”(網名),安徽的倪曉明(網名“呼呼”)

也是在最近幾年,一批鑽研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和科技史的專家學者也對科幻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其中有北京大學哲學系的劉華傑、吳國盛、清華大學的劉兵、北京師範大學的田松、上海交通大學的江曉原等人。這些學者既受過紮實的自然科學訓練,又有完備的人文功底。他們從自己的專業出發,不僅把科學當成知識和實用技能體系,更將其視為一種文化,重視科學文化在整個社會上的傳播與影響。

從這個角度出發,這批專家將科幻文學視為科學文化、科學傳播渠道的一部分進行研究。他們經常發表文章闡述自己對科幻的見解。在這些文章中,二十年前一些科學界人士對科幻的誤解詬病不見了,對科幻多了一份理解,更多地介紹科幻的積極價值。這些文章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深入地體現了科幻作為科學和人文兩大文化彼此隔膜中相互溝通的橋樑價值。除此之外,他們還輔導大學科幻協會,舉辦科幻講座,甚至身體力行,創作科幻小說。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一位叫劉為民的學者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嚴家炎教授門下讀博士研究生。他在研究“五四”作家時,發現其中許多人都出身於自然科學專業。從這個線索出發,他對研究科學如何影響文學藝術這個問題,形成濃厚的興趣。在嚴家炎的支援和鼓勵下,劉為民鑽研十載,最終形成三十萬字的專著《科學與中國現代文學》。於2000年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該書詳細地介紹了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在近代傳播到中國以後,如何影響作家和讀者的知識結構、人格結構,如何潛移默化地改造文學理論,如何在各種文學形式中表現自己等等問題。以二十世紀前半葉為背景,對科學如何影響文學這個大問題,進行了宏大的初步探索。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介紹當時的科幻小說。並且,劉為民的分析是在文學史的範疇內進行的,更有助於理解具體一部科幻小說在當時的地位。

由於這個研究課題跨學科、跨文化的性質,此書出版後在主流文學界反響平平。筆者希望科幻界朋友應該讀一讀這本書。它是架在科學與文學之間的一座新橋。它能幫助我們把視野開啟到科幻之外。

臺灣科幻界朋友也作過一定的探索。呂應鐘曾於1980年編寫過《科幻文學》一書。2002年他又與吳巖等人合作,編寫過科幻研究論文集。臺灣的一些研究生也寫過研究個別科幻作家的論文。比如黃瑞田創作了《黃海科幻小說研究》。

第二節:對科幻研究的個人看法

對於今後的科幻研究,在總的原則方面上,筆者希望以下幾個方面得到加強。首先是一定要重視專業化。當今社會是個高度專業分工的社會,科幻文藝本身就是文藝領域分化的產物,只有對專業化給予高度重視,才能在科幻研究上有所突破,否則只能是泛泛而談。

具體而言,在科幻研究上重視專業化,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一定要真正地談科幻,而不是借科幻而言它。許多文章雖然以某某科幻作家、某某著作為題,但只是把它當成一個線索、由頭,去討論科學、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問題。這樣還算是不錯的。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