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寅自以為拿捏到了汪震東的死穴,卻沒想到汪震東既然選擇了這個時間殺進宮來,就根本不會怕他所謂的威脅。 “說什麼?” 這個時候汪震東反而不急了,慢條斯理的拿了一塊絹布擦拭著沾滿血跡的劍。 “說我汪家,是王瓊後人嗎?!” 王瓊! 在場大臣齊刷刷的倒吸一口涼氣,就連之前還算淡定的羅丞相等人都沒忍住變了臉色。 王瓊,一個對整個大秦來說都算得上是禁忌的名字。 七十年前,也就是當今的爺爺天盛帝在位期間,向來穩定安寧的大秦爆發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行為最惡劣、也最難鎮壓的起義。 按照正常的歷史發展軌跡來說,起義的起因大多是因為天降災厄、當權引起民憤或苛政暴政。 但那一次起義卻並非因為這些原因。 史書有記:“天盛十年,閩南一帶天降異色,金色光芒閃耀數個時辰七彩祥雲久久不散。” 之後,那一塊就有了傳言,說上天給出了預示,真正順應天命有帝王之才的人在金光降臨之地。 傳言愈演愈烈,那位“順應天命”的帝王之才也被人找了出來。 那人名為王瓊。 據說王瓊一家是在大秦還未統一之前諸國林立之時,楚國國君的後代。 王瓊生來便是天才,文韜武略均有涉獵,為人頗有仙人風采,是遠近聞名的好兒郎。 經過金光一遭,他的身份能力被傳出來後,“帝王之才”的說法也愈發真實。 閩南地處偏遠之地,金光與流言才出來的時候,因為涉及到帝王且最開始只是影響並不大的零碎傳言,當地縣令不敢自己做主,便上報了上去。 等到天盛帝真正知道這件事的時候,以王瓊為首的起義軍已經初步形成,綁了縣令佔領了當地的小縣城。 那麼,在沒有苛政暴政也沒有災厄的情況下,王瓊是如何說服生活安定的百姓追隨他的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另一個詞:信仰。 大秦建朝初期,因為多國亂戰時期的遺留原因,當時的大秦時不時就會爆發一些戰亂起義,先祖只能先將重心放在發展經濟平息暴亂上。 等到大秦真正安定下來有了初步的規模秩序的時候,已經是秦三世在位了。 秦二世深受先祖與皇后的影響,一輩子也只有一個皇后育有一子。 秦三世在沒有競爭和平安定的氛圍中長大,執政理念與他的父親祖父也大有不同。 他崇尚自由相信無為而治,在位期間也沒有統一思想的想法。 這以理念思想又影響了三代,等到之後的皇帝再想統一思想時已經變得得十分艱難,畢竟已經固化的思想是很難控制和改變的,但這卻給後世埋下了隱患,為王瓊起義提供了可趁之機。 根據記載,閩南地區幾乎八成的人從小到大都信奉著一名為天道教的宗教信仰,天道教宣揚“上天一直注視著人間疾苦,終有一天會降下祥瑞指引他們找到真正的天命之主,所有教眾必須無條件幫助天命之主登上帝位,屆時人間將再也沒有苦難,人人都能過上富裕的日子。” 雖然秦統一後相比於戰亂時期百姓的生活算是安定平和了下來,但種種客觀因素擺在面前,哪怕是江南都不能達到人人富裕,更別說閩南地區這些偏遠的地方。 日子安定下來了,曾經親身經歷過戰亂的人們都逝去了,又有多少人還記得如今的和平是有多麼的來之不易? 很明顯,這所謂的天道教和王家脫不了關係。 王家確實是曾經楚國國君的後裔,或許從楚國破國開始,有一批人就已經在暗中佈置好了一切,隨著歷史的更迭等待著時機。 天道教存在的時間久遠,教徒眾多洗腦能力極強,距離京城與天子遠,皇帝在他們的心中只是一個代名詞罷了,遠不如每一任教主的地位高。 這一場京中只當做笑料,誰也沒放在心上起義最後卻鎮壓的很是艱辛。 可以說,這一支天道起義給了一直算是順風順水的大秦沉重的打擊。 這之後,天盛帝包括先帝都開始重視思想教化起來,而“王瓊”“天道教”等等詞彙,也成了在當權者面前不可輕易提及的禁忌。 而現在,他們聽到了什麼? 汪家,執掌二十萬大軍的汪將軍是王瓊的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