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話麼這不是,赴死軍鬧出這麼大的動靜,墳裡的死人都知道了我會不知道?我聽說赴死軍的人可不算多呀,最多有五萬,居然敢和韃子的二十萬精兵這麼折騰,真真兒的都是好漢子……」
「你知道個屁,還五萬?赴死軍一萬人。」說著面上露出知情人士特有的得意洋洋神色:「我弟媳婦的一個遠房舅舅是船工,他就是運河上和赴死軍在一堆兒呢,這裡頭的事情我最摸門兒。」
「我也聽人說赴死軍只有一萬人,一萬打二十萬,我都不敢信呢,難道是天兵天將刀槍不入不成?」
「赴死軍是什麼人?是咱漢家的兒孫,打起小韃子來那還不是手拿把掐?一個赴死軍打個韃子都跟玩兒似的。咱們中華貴胄怎麼可能讓小小的韃子欺負了?」說的口吐白沫,招來一大群關心時事的聽眾,談意愈發的濃了:「只不過赴死軍還是太少了,韃子士卒太多,赴死軍打的也是很辛苦。一個一個抱著個什麼什麼玩意轟的一聲……」
「是鋤奸團,是鋤奸團的壯士!」聽眾急忙補充。
赴死軍鋤奸團的名聲可是大到了天上去,早就成為那些漢奸的噩夢,也成為百姓心中最偉烈的英雄。
「對頭,就是鋤奸團。這些鋤奸團的英雄們抱著火雷追趕韃子,追上了就是轟隆一聲巨響,這可是玉石俱焚,嚇的小韃子都恨爹孃少生了兩條腿……」
聞者無不唏噓:「哎,真是好漢子吶,就這麼去了,連個名姓也留不下來。」
說的雖然熱鬧,可大家都能體會這轟隆一聲背後究竟蘊含著多少悲壯多少血勇。聞者怎能不胸中血熱?
「咱們是不是也應該為赴死軍做點什麼?又能做什麼哩?要是我也在揚州就好了呢。」
「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沒有前也離不開身子的就是咱們這樣,在後頭為赴死軍搖旗吶喊,讓更多人知道揚州發生了什麼。」
「嗯,對,我這就去對人言講。」
「赴死軍還是太少了,不會……不會那啥了吧?瞧瞧這天底下,赴死軍可是咱江南唯一的希望了呢……」
「呸,呸,我淬你一臉。」眾人皆怒:「赴死軍都是英雄好漢,你個龜孫就不能說點好話?在這說了,這老天爺也不能總閉著眼吧?」
「就是,就是,赴死軍這樣的義舉,怎麼樣神佛也得照應著,最不濟也能呼天天應,叫地地靈,我這就回去給佛爺上柱香火,讓佛爺保佑著赴死軍吧。」
「我也去上香,有赴死軍在,咱們大明朝就亡不了,萬一赴死軍要真不在了,那他娘可就真的玩兒完了。」
在祈盼和忐忑之中,閒漢們繼續著他們的談論。
相對於這些升斗小民,叫喊的聲音最高,調門也拉的最高的反而是東林人士。
「韃虜逆亂國朝,中原淪而淮揚陷,當道袞袞諸公妄做不視,猶自歌舞江南而渾不知大禍臨頭……」
「揚州血戰時日已久,唯赴死一軍孤木支撐。匡扶大明基業之言音猶在耳,有一兵一卒援揚乎?」
「當此國朝危急四海動盪之秋,值此虎狼逞強蠻族入寇之際,袞袞冠帶者鄙,猶自思慮退讓。尚憶宋室崖山否?我大明已到崖山?如何再退?」
和民間下層的呼聲不同,東林人雖然也是關心揚州局面,更多是借揚州大戰的由頭猛烈抨擊弘光君臣。
要說高喊大義口號的本事,東林黨人絕對是天下第一,引經據典言之鑿鑿,士林之間的風潮首起兩浙,瞬間盛於江南。彷彿不把弘光朝君臣罵個半死,就不能解決揚州的危險局面。
一時間風憑洶湧,弘光朝大受指摘。朝中東林勢力更是借著這個風潮趁勢而起,上躥下跳之際把沉寂良久的太子事件再次搬了出來。
叩見太子,奏請大行皇帝嫡血監國,種種言論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