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里海盜、巴巴里襲擊者、奧斯曼襲擊者(ottoan rsairs)或穆斯林來源稱之為的“聖戰海軍”(naval ujahideen),主要是穆斯林海盜和私掠者,他們活躍於相對獨立的巴巴里諸國(barbary states)。
歐洲人稱這個地區為巴巴里海岸(barbary ast),這個名稱源自該地的柏柏爾人(berbers)。
巴巴里的奴隸來自多種族,宗教信仰各異,包括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
巴巴里海盜的掠奪範圍遍及整個地中海,向南沿著西非的大西洋海岸線擴充套件,甚至深入北大西洋,遠至冰島,但他們主要在西地中海活動。
除了劫掠商船,他們還進行“拉齊亞”(razzias),即對歐洲沿海城鎮和村莊的突襲,主要目標是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沿岸地區,但也襲擊了不列顛群島和冰島。
雖然這種襲擊始於710年代穆斯林征服伊比利亞半島之後,但“巴巴里海盜”和“巴巴里襲擊者”這兩個術語通常適用於16世紀以後活躍的襲擊者,這時奴隸襲擊的頻率和範圍明顯增加。
在這一時期,阿爾及爾(algiers)、突尼西亞(tunis)和的黎波里(tripoli)均在奧斯曼帝國(ottoan epire)治下,或被直接管轄,或作為擁有高度自治權的附屬國,即所謂的巴巴里諸國(barbary states)。
類似的襲擊也從薩累(salé)等摩洛哥港口出發。
巴巴里襲擊者掠奪了成千上萬的商船,並不斷襲擊沿海城鎮。
結果,西班牙和義大利的大片沿海居民紛紛離開原來的村莊,遷往內陸。
這些襲擊的問題如此嚴重,以至於直到19世紀才敢在沿海地區開展定居活動。
1580年至1680年間,據說海盜們俘虜了大約85萬人為奴,1530年至1780年期間奴隸數量高達125萬人。
然而,這些數字僅由歷史學家羅伯特·戴維斯(robert davis)提供,其他學者如戴維·厄爾(david earle)對這些數字提出了質疑。
一些襲擊者是歐洲的逃犯和改信者(renegade),例如約翰·沃德(john ward)和齊門·丹塞克(zyn danseker)。
土耳其的巴巴羅薩兄弟(barbarossa brothers),即海雷丁·巴巴羅薩(hayredd barbarossa)和奧魯奇·雷伊斯(oru? reis),在16世紀初期代表奧斯曼帝國控制了阿爾及爾,也是臭名昭著的海盜。
17世紀初,歐洲海盜為巴巴里海岸帶來了先進的航海和造船技術,使襲擊者能夠將活動範圍擴充套件至大西洋。
即使在歐洲人早已棄用划槳船,轉而使用配備強大火炮的帆船之後,許多巴巴里戰船仍然是裝載著百餘名配備彎刀和輕型武器的戰士的槳帆船。
巴巴里的海軍並非戰鬥艦隊,一旦發現歐洲的護衛艦,他們會迅速逃逸。
17世紀後期,隨著歐洲更強大的海軍開始迫使巴巴里諸國締結和平條約並停止襲擊其船隻,襲擊活動的規模開始縮小。
然而,沒有這種強大保護的基督教國家的船隻和海岸仍然遭受襲擊,直到19世紀初。
1801年至1815年間,偶爾仍有衝突爆發,其中包括美國、瑞典和西西里王國對巴巴里諸國發動的兩次“巴巴里戰爭”。
拿破崙戰爭(napoleonic wars)和1814-15年維也納會議(ngress of vienna)之後,歐洲列強達成一致,決定徹底鎮壓巴巴里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