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來源於遊戲精神的。所以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創造從哪裡來?朱光潛以王昌齡的七絕《長信怨》為例,分析指出藝術創造的定義“就是平常的舊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綜合。”其中想象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烏鴉身上的日影,本來沒有什麼意義,但是詩人透過想象,把它和帝王的恩寵聯絡在一起,於是,一種言不盡意的藝術感覺就誕生了。
藝術創造除了想象之外,還需要情感。朱光潛借司空圖《詩品》中的一句話“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指出:“詩人於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綜合的要素,許多本來不相關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調協,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機體。”“意象”是朱光潛美學理論的重要概念,這裡情感的作用十分突出。沒有情感的統帥,想象也許會雜亂紛紜,有了情感的主導,則綱舉目張,“意”與“象”合了。
。 最好的txt下載網
藝術化的人生:朱光潛的《談美》(3)
許多人或許還會疑慮,想象和情感都是主觀的東西,那麼藝術創造就可以完全不顧“客觀事實”嗎?真正無拘無束的自由是存在的嗎?朱光潛指出“在藝術方面,受情感飽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種格律裡面的。”“格律不能束縛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藝術家的地位。”“古今大藝術家大半後來都做到脫化格律的境界。他們都從束縛中掙扎得自由,從整齊中醞釀出變化。”最後能夠達到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時,那就是聖人了。可見藝術創造既要尊重規律,又要超越規律。這就又涉及到了模仿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學習要從模仿開始?朱光潛指出“各種藝術都各有它的特殊的筋肉的技巧”,學習技巧首先都要“模仿”,凡是藝術家都須有一半是詩人,一半是匠人。“妙悟來自性靈,手腕則可得於模仿。”模仿到後來,應該達到一種似與不似之間的地位,完全不似則喪失了藝術的普遍性,完全相似又喪失了藝術的主體性。這就叫“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真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啊。
說到這裡,問題似乎變成有些麻煩了。怎麼樣既能夠“似”,又能夠“不似”呢?有沒有什麼竅門呢?難道非得如杜甫所說“讀書破萬卷”,才能“下筆如有神”嗎?世上有沒有真正的“生而知之”者?不下死工夫能不能成功?朱光潛說:“只有死工夫固然不盡能發明或創造,但是能發明創造者卻大半是下過死工夫來的。”“凡是藝術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範圍之內用工夫,須處處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養。”知識面不廣,眼界不夠開闊,在任何領域也成不了一流的大師,只能成為一個心胸狹窄的學霸而已,對人對己都是有害無益的。
從藝術欣賞,到藝術創造,朱光潛給青年進行了全面的講解後,曲終奏雅,在全書的末尾,朱光潛表達了他最根本的人生觀:人生的藝術化。人生本來就是一種比較廣義的藝術。“過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應有的美點。”“文章忌俗濫,生活也忌俗濫。”在全書的最後,朱光潛借用阿爾卑斯山路上的一幅著名的標語贈送給青年朋友:“慢慢走,欣賞啊!”
朱光潛的這種人生觀深深打動了許多青年的心。為此書作序的
朱自清先生說:“孟實先生引讀者由藝術走入人生,又將人生納入藝術之中。這種‘宏觀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值得學者深思。文藝理論當有以觀其會通,局於一方一隅,是不會有真知灼見的。”
學術界有人指出:“朱光潛對美學的理解可以說是非常之深,他對西方美學的介紹,在《談美》中已經達到了一代大師的化境。”(張法《思之未思》)這個評價應該說是十分中肯的。學習美學也好,學習藝術也好,關鍵不在能否掌握一兩種技能,而是要看我們能否達到一種化境。人生的境界有很多種,能夠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