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來對於命令的傳達方便的很,也要搞起來。另外,太平軍之所以能在江南大勝,最初佔盡優勢的就是長江流域的水師,現在又發展到了江南沿海。咱們大清可不能就這麼睜眼看著,也要趕緊發展我們未來的水師。洋人的戰艦厲害啊,那咱們就趕緊訂購,以備不時之需。咱們大清要強大,最根本的,需要的還是有用且能用之人,象現在這些狀元、榜眼什麼的那都沒有用,要去學洋人的西學。
範文瑞的長篇大論叫奕忻不能不連連點頭稱是。大清還擁有大半個國土,如果真能完全按照這種建議做下去,大清的中興指日可待。哪裡還能再向長毛和什麼洋人的低頭?
只是說著不錯,聽起來也振奮,可這畢竟需要大筆大筆的真金白銀。一想起錢,奕忻腦袋馬上就大了一號。
為了錢,還早在兩年前滿朝文武連帶皇上就都絞盡了腦汁兒。
隨著戰區的不斷擴大,江南的阻斷,大清朝的統治區域日益縮小,原有各項稅課每年的收數,比較起舊日的數額平均已經不到十之四五,而朝廷的各種財政開支,卻幾乎是成倍地在增長著。按糧捐輸,專門為籌集軍餉設立的每田賦銀一兩的津貼銀,還有什麼賣官鬻爵、厘金等等招數都想盡了,甚至將內務府所藏的金鐘銅器也大批熔化,儘可能的移做官餉。此外還有補苴之術,諸如停官員的養廉銀、開銀礦、提當本、收鋪租等等不下數十款,然而,部庫依舊萬分支絀,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在財政危機空前加重的形勢下,再加上“滇銅亦因道梗不至”,鑄造制錢的幣材又空前緊張。為了籌集軍餉已經無孔不入的戶部大臣們提出了改革貨幣制度,聚斂社會財富的主張。於是,朝廷把發行票鈔,鑄造大錢,實行通貨膨脹政策,作為了應付軍事財政開支的重要手段。濫鑄劣質銅鐵大錢,濫發銀票、寶鈔等不兌現紙幣由上到下一時風行,並強制百姓們通用。
可不要小看了這個濫鑄劣質銅鐵大錢,一般說來,鑄造銅鐵大錢的面值愈大,鑄造利益也就愈多。以銅大錢的鑄造工本和額面法定價值比較來看,如咸豐年間鑄造的當1000銅大錢,額面規定每枚等於制錢1000文,而作為金屬貨幣,其金屬比價實際只等於制錢38文,這一下就可以強制增值962文,每枚可以使戶部增加鑄錢收入886文,即淨利為工本的7。8倍。再說到鑄造鐵大錢,因為它的金屬比價低,鑄錢收入就更多。據當時的官府計算,鑄造鐵錢扣除鐵炭料物及人工費用,每爐每日約可獲盈餘合制錢20千到30千文。
當然,這還不夠,在各地紛至沓來的請餉奏摺催迫之下,滿清政府於一八五三年二月二十六日匆忙決定發行鈔幣。咸豐皇帝令左都御史花沙納、陝西道御史王茂蔭會同戶部妥議章程,爾後經過近一個月的反覆討論,發行官票章程很快出籠。同年十一月又公佈了寶鈔章程。“官票”又稱“銀票”,是以庫平銀兩為單位的鈔幣;“寶鈔”又稱“錢鈔”,是以制錢錢文為單位的鈔幣。二者合稱“官票寶鈔”或“銀票錢鈔”,簡稱“鈔票”。從此以後,在日常生活中,“鈔票”遂成為紙幣的代名詞,中國的經濟詞典中又添了一個新的詞彙。
因為印製各種面值的銀票和寶鈔,工本花費尤少,如寶鈔一張,工本僅需制錢1文6毫,這就使票鈔造百萬即有百萬之利,造千萬即有千萬之利。這種“取之而不盡,用之而不竭”的好東西不僅為皇上所稱道,就是懿貴妃也笑歪了嘴兒,戶部得到了格外的恩賞。大功臣左都御史花沙納,也由此擠身軍機大臣行列,主持戶部。
可惜的是,主意都是不錯,想法也很樂觀,到了實際一用,蠻不是那麼回子事兒了。
為了維持銀票的最初信用,朝廷曾經將原來準備的二成實銀,移到了官錢局,作為兌換的“本錢”。但規定卻只准許兌現錢文(後來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