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4章 兵制,兵事
前漢初期,主要實行的是徵兵制,也就是全國皆兵。
特別是每年秋季由太守主持的都試(即軍演),讓前漢全民的軍事素養遠超後世大部分朝代。
這個制度,為前漢的強大武功打下了堅實基礎。
但同樣的,都試製度也會讓太守集軍政於一身,成為一郡的實際統治者。
而太守掌握的這一股武裝力量,讓地方有可能用來對抗中央。
比如王莽暴露出自己的篡位之心後,東郡太守翟義就是在舉行都試時斬殺“觀令”,然後挾持東郡軍民起兵反莽,沒過多久,就發展到了十萬人。
後來雖然失敗了,但卻激起了反莽的浪潮。
光武皇帝舉兵時,也曾想過利用南陽郡的都試奪取郡兵的指揮權。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光武皇帝再興漢室後,有感於地方郡守權力過大,於是實行罷兵政策。
從建武六年(公元30年)到建武二十三年,五次罷省郡國兵,同時實行以募兵制為主的兵役制度。
募兵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壓制,削弱了地方擁兵作亂的可能性。
但卻又產生了另外的問題:兵源不但不足,而且良莠不齊,軍隊戰鬥力不斷下降,而且下降速度驚人。
後漢武功遠不如前漢,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特別是在中後期,涼州羌亂持續百年之久,讓後漢嚴重失血——涼州可是前漢打下來的固有版圖。
單單這一件事,就足見後漢中後期軍隊戰鬥力的衰弱。
至於黃巾之亂之後,朝廷兵源和兵力的嚴重不足,更是極大地動搖了後漢的統治根基。
最終不得已,漢靈帝採取了劉焉的建議,“廢史立牧”,即廢除刺史,任用州牧。
州牧掌一州軍政大權,這簡直就是前漢太守都試製度的威力加強版——那都算往輕裡說。
歷史兜兜轉轉,終究還是轉了回來。
州牧制度實施以後沒過多長時間,本就衰落的後漢朝廷,再也無力控制地方,幾乎是在瞬間就分崩離析。
與此同時,不少州牧成了第一批地方割據軍閥。
然後麼,大漢昭烈皇帝起於燕、代,伯豫君荊,吳、越憑賴,望風請盟,挾巴跨蜀,庸漢以並,終能乾坤復秩,宗祀惟寧。
當朝天子又天資仁敏,愛德下士,以聰明之姿,等契往古,總百揆於良佐,參列精之炳耀,憑丞相得還舊都,任馮永而復雒陽。
大漢三興在望,除了人心向背,仁人志士用命,亦賴精兵猛將掃蕩群賊。
縱觀大漢兩落三起,其武功與興衰,兵制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經過這麼多年不斷調整和完善,季漢現在實行的是徵兵制和募兵制相結合的兵役制度。
徵兵服役四年,一年在本郡戍守,同時接受正規軍事訓練,這就是郡兵——這比前漢的都試還要激進一些。
至於剩下的三年,則是要調入中央軍,參與對外作戰。
這四年是強制性的,也是徭役的一部分。
四年之後擇優選入衛士,家裡才能免除一部分賦稅或者徭役。
如果立了軍功,授了軍田,那這輩子就算是值了。
只是從古至今,從來就沒有一直完美的政策,只有適合當前情況的政策。
季漢的兵役,自然也是有得有失。
優點是在保證兵源充足的同時,還能讓兵源保持較高的軍事素養。
缺陷是百姓負擔較重,財政支出較高。
也就是隨著攤丁入畝以及各種新政的不斷深入推行,還有工坊業的蓬勃發展,讓大漢的稅收來源得到了極大的拓展。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