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舊時代> 第1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部分 (1 / 5)

自序

我的兩本隨筆集——《老饕漫筆》和《彀外譚屑》出版後,常常有稿約,讓我寫一點關於舊時生活方式的小文。也許是緣於現代生活節奏的緊張,人們常常懷念舊時那種較為舒緩與閒適的生活,以及與之有關的舊人、舊事和舊物。陶淵明曾謂“天氣澄和,風物閒美”,恰逢退食之年,我想此正是人生中最為澄和閒美的時光,於是搜尋著依稀尚存的記憶,寫了一些零星隨筆,結集為《舊時風物》。

年輕時讀書不求甚解,又懶得下苦功夫,因此讀得最多的是古人的筆記,這種體裁的書讀來不費力,信手拈來,看上幾頁,拿得起,放得下,於是從唐宋到民國時期的筆記讀了不少,兼及史料、讀書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當然,筆記這種東西是不大靠得住的,比不得正經正史,文章旁引,亦僅能作為參考。原因就是作筆記的人難免融入了個人的觀點,同時也囿於知識的侷限,所以是不可都當信史看的。古人的筆記大多是用文言寫成的,可長可短,不受字數的限制,言簡意賅,讀來有種文學的享受。但是也有些遺憾,那就是過於精練,一事情很難原原本本說清楚,總有些言猶未盡之感。尤其對“士人”圈子外的讀者來說,或多或少有些不大清楚的地方,文中提及的張三、李四和王二麻子也頗感陌生,倒是現代文體可以順暢地解決這些問題。也許是受筆記影響較大,於是總想以一種新筆記體記錄些舊事。

中國文人是含蓄的,因此舊時筆記大多不融入個人的情感,臧否評說,春秋筆法大多盡在字裡行間,可能現代文體就不免會有更多的直白與流露。此外,寫得高興,也會東拉西扯,不似論說文章那樣嚴謹有序。書中除《北京劇場的歷史記憶》一篇是發表在《光明日報》的講座錄音之外,其他都是近兩年寫的一些小文,關乎舊文化與舊時的人和事,有些甚至是約稿者的命題之作,僅可看作是一種現代文體的雜俎筆記,《舊時風物》中所收錄的大體就是這類東西。

一葉小舟,恐怕難以載得動許多舊時風物,聊作讀者消遣罷。

趙珩

2009年暮春謹記於彀外書屋

舊時風物

輯一 1

月華秋水夜聞歌——文人與戲 1

蓴鱸鹽豉的誘惑——文人與吃 4

儒林杏林亦相通——文人與醫藥 7

博物君子今何在——文人與收藏 10

輯二 13

書齋案頭的精緻——說文房 13

潤墨濡毫是硯田——說硯 16

天工人作兩相得——說印章 18

溫馨的彩箋 21

尺書鯉素的落寞——有感於書牘時代的消逝 22

櫝中永珍 24

從手帕到Napkin 26

徐來小清風——說扇 27

輯三 30

常憶庭花次第開 30

春在閒情雅趣中 32

廠甸舊事 35

消失的香蠟鋪 36

輯四 37

北京劇場的歷史記憶 37

圓明園被焚燒劫掠之後 48

萬牲園往事 49

凌霄花下 49

廣西師大出版社

2009年7月

。。

月華秋水夜聞歌——文人與戲(1)

元代雜劇的興盛,大抵是基於散曲形式的繁榮。歷來有這樣一種說法,認為元雜劇的創作與文人的參與,是因為元代在相當一段時期中廢除科舉,使文人失去了仕進的機會而怡情於雜劇的創作。其實這種說法也有其片面性,並不能反映出元代文人的整體狀況,金元詩詞也並沒有因散曲形式

沒有了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