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望故鄉知乎> 第1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部分 (1 / 4)

譯·序

美國小說家托馬斯·沃爾夫(Thomas Wolfe,1900—1938),生於北卡羅萊納州的山區小城阿什維爾,哈佛大學碩士。1926年開始寫小說。1929年發表的《天使,望故鄉》是作者的處女作。1938年9月因患腦炎死於馬里蘭州巴爾的摩。主要作品有《天使,望故鄉》及其續集《時間與河流》、短篇小說集《從死亡到早晨》(1935)、*《一部小說的故事》(1936)、《蛛網與磐石》(1939)和《你不可能再回家》(1940),以及另一部未完成的小說和幾篇短篇小說的合集《遠山》(1941)。

托馬斯·沃爾夫的一生在現代美國文學中是最絢麗的傳奇之一,“迷惘的一代”這一流派的作家們的活力和挫折在他的身上能夠得到集中體現。《天使,望故鄉》是一本自傳性的小說,主角尤金·甘特在一座山城中的成長及其思想上的探索,均取材於作者本人的生活經歷。書中其他許多人物,都取自於他的父母和親友以及身邊環境中的原型。沃爾夫的家是在北卡羅萊納州的阿什維爾(Asheville,N.C.),處於所謂的“大煙山區”。書中的“阿特蒙”意即高山鎮的意思。書中W.O.甘特的原型就是他的父親,W.O.沃爾夫是石匠,荷蘭後裔,上個世紀末輾轉遷徙到南方來,終身未能實現一己宏願;母親的小名也叫伊麗莎,靠經營一座兼供膳食的寄宿旅館賺錢養家。父母及家庭環境,對托馬斯·沃爾夫的成長和創作有著強烈的影響。

《天使,望故鄉》的故事發生在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不久。當時在美國有許多人如魚得水,大展鴻圖;而有些人則在理想面前碰了壁,變成了酗酒成性、行為粗暴、喜怒無常的人。甘特的母親伊麗莎用盡心思地維持著一家的生活,變成了一個嗜好金錢、而在金錢與親情之間又十分矛盾的人物。在這樣的父母身邊,孩子們不是變得歇斯底里,就是銅臭氣十足。尤金長成了一個十分敏感、文靜、多思、好學的少年,心比天高,與其他人格格不入。大學生活和書籍的薰陶,使他一直懷著一個英雄夢。尤金的愛情、求學、醉酒、爭吵、流浪,幾乎都是為了這個夢。這個夢,也是尤金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大部分人都懷有的夢,透過這個夢,也折射出美國社會當時許多階層人們的心態。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作者致讀者

這是一本處女作。作者描寫了那些逝去了的日子。那段經歷是他生活中無可闕如的一部分。如果有哪位讀者要說這是一本“自傳”,作者自是無言以對。因為在他看來,所有認真撰寫出來的小說都帶有自傳的色彩,比如說,《格利佛遊記》就是地道的自傳。

不過,作者這裡主要想對書中那些他可能認識的人們說句話,其實他要說的,這些朋友可能也理解。即,這本書是以一顆純真、坦白之心寫出來的。作者最關心的,就是創造出豐富的、真實的和生動的人物與事件。值此書出版之際,作者必須強調,本書純屬虛構,絕無刻畫任何個人之意。

可是,我們又都是我們自己生活的各個時段的一個總和——凡是我們經歷過的,書中人物也無例外地經歷著。這點我們無法逃脫,也不可能將其掩蓋。假如作者選取了生活中的一個土塊放進這部書中,那他也只是做了人人都免不了會做的事情。小說不是事實,它是精選出來的、滲透著人們理解的事實,它是那些經過著意安排的事實。約翰遜博士曾說過,為了寫成一部書,你得翻遍大半個圖書館。同理,一個小說家為了塑造一個人物,得把大半個城裡的人們尋思個透。這還不是全部的小說作法,但足以說明本書的全部寫作手法。這是一部中立的小說,它不怨恨什麼,也無意貶損任何人。

一塊石頭,一片樹葉,一扇找不到的門……這石頭,這樹葉,這門

沒有了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