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鏡頭拍攝完畢。張譚已經開始剪輯素材,預計將在十月份能夠完成《舌尖上的中國》全部素材剪輯和後期製作。(未完待續。)
第319章 自斷前程
九月底,央視舊大樓的錄音間裡,張譚已經連續一個星期往來於此了,錄製《舌尖上的中國》的旁白解說。
旁白解說邀請的是中國傳媒大學的副教授李立宏,李立宏畢業於北廣播音系,聲音渾厚深沉、音色穩健,有智者的韻味。主業是教授導演、表演的副教授,副業卻是業內知名配音演員。
張譚在給紀錄片尋找配音的時候,聽到李立宏的聲音後,立馬拍板就是他了。
其實張譚自己的聲音也很不錯,乾淨清朗,只不過沒那麼渾厚,無法描繪出想要的感覺。
接到邀約,與中國最牛逼的作家、導演合作,李立宏二話不說,當即推辭掉一些不重要的工作,與張譚一起埋頭錄音間,一遍一遍念稿子,錄製音訊,尋找與紀錄片最契合的效果。
與此同時,在九月的時候,央視也開始了對《舌尖上的中國》做宣傳。
在中央一套、二套、七套、十套等頻道,都有播放紀錄片的習慣,在紀錄片播放的結尾,紛紛打出了預告。
“衣食住行是人們必不可少的生活選項,在中國五千年曆史文明中,食物永遠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每一道食物,都是對文明、文化的承載。10月8日至20日,本欄目每晚22:40,將播出大型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譚張導演帶你領略中國人吃的文化。”
伴隨著預告,播出的紀錄片的片頭,各種食材緩緩閃過。
有豐收的麥穗。有柔和的麵糰,有金黃的饃饃。有香嫩的豆腐,藕片、年糕、竹筍……所有的素材。伴隨著如同山水畫一般漸進漸出的方式,最終匯聚成一片由山水組成的五花肉,一雙筷子將五花肉夾住。
閃現出“舌尖上的中國”六個漢字,和英文字母。
這段片頭,畫面極其精美。
高畫質數字格式的畫面,經過大成本的後期處理,不僅完美的還原出了食物本身的美感,而且透過飽滿富有光澤的色澤,更進一步凸顯了食物的魅力。那股誘惑力。彷彿要突破電視機熒幕阻攔,撲面而來。
美麗、真實!
山水畫的剪輯手法,更讓紀錄片的風采,別具一格。
這僅僅是一個片頭而已,真正體現出《舌尖》高人一等質量的,還是紀錄片的正文。
“譚導,這些畫面真不錯,用高畫質攝像機拍攝,太逼真了一點。”央視七套紀錄片部門主管韓志東。看著錄音室電腦上播放的畫面,由衷的讚歎。
張譚拿著記錄解說詞的臺本,點點頭:“畢竟是花了大價錢製作出來的,一分錢一分貨。拍美食題材,色香味中的‘香’和‘味’都沒辦法呈現,只能加大‘色’的效果。挖掘美食本身的內涵。”
“你們拍的這些畫面,我看一次感覺餓一次。我個人覺得你這個紀錄片,拍攝的質量相當高。就是不知道觀眾能不能接受。我們國產的紀錄片,說實話,受眾群體太小了,想要引起關注,太難。”
韓志東說的是大實話。
不過張譚信心十足:“到時候看吧,我的作品,韓主任應該放心。就算不放心,現在預告也打出去,趕鴨子也得上架了。再過一個多星期,就能檢驗結果,到時候韓主任就明白,我拍的片子妙在何處。”
“哈哈,那就預祝我們成功。”
張譚的信心,帶動了韓志東的信心,當初他選擇和張譚合作拍攝紀錄片,說起來很莽撞,甚至有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態度。
紀錄片部門在央視並不受重視,雖然說不缺資金,但一直低水準的製作,讓上面看不到能出業績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