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市井之徒解釋> 106 咬春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106 咬春 (2 / 2)

,是包腦袋上,紅的、綠的,和中東地區的頭巾很像,裹得嚴嚴實實。

還有就是冷,說是立春,可溫度和冬天一點沒區別,冰面上還能站人呢。不過按照節氣說,立春之後的冰面就逐漸開始融化了,最好不要上去。

在這種氣候環境下,想咬春難度很大。那時候沒大棚,也沒長途貨運,附近的蔬菜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想吃點好的也沒材料。

但古人很會苦中作樂,仔細看了看菜籃子,把有數的幾種食材拼湊拼湊,也弄出一種食物來,那就是春餅了。

春餅自古就有,但不叫春餅,而是春盤。大詩人蘇軾就曾寫過: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

元初耶律楚才寫的更清楚,昨朝春日偶然忘,試作春盤我一嘗。木案初開銀線亂,砂瓶煮熟藉絲長。勻和豌豆搡蔥白,細剪萎蒿點韭黃。也與何曾同是飽,區區何必待膏粱。

看到沒,咬春的風俗不光漢人有,少數民族也有,而且食材還挺多,有蒿菜、韭黃、藕、豌豆、大蔥、粉絲。

京城的春餅做法挺有講究,和麵的時候要開水燙一半、溫水和一半,這樣烙出來的薄餅才綿軟不較勁兒。

春餅裡裹的菜叫合菜,大體上有菠菜、韭黃、豆芽菜、肉絲。講究點的家庭,還會來個攤黃菜。

黃菜不是菜,是雞蛋。但舊時候雞蛋不叫雞蛋,叫雞子兒。京城人忌諱蛋這個字,因為它總和貶義詞混,比如滾蛋、壞蛋、笨蛋、混蛋……

把這些菜裹在薄餅裡吃,就是春餅。但富裕人家覺得還不解饞,於是又應運而生了一種叫做盒子菜的食物。

盒子菜,顧名思義就是裝在盒子裡的菜。盒子是梅花瓣形狀,裡面分成九份,中間圓形,四周放射狀,有點像飛鏢的靶盤。

賣盒子菜的不是飯館,而是豬肉鋪,舊時候叫豬肉槓。這種買賣家一般都是前店後廠,院子裡架個大湯鍋,專門加工肉製品,比如醬肘子、滷什件、滷煮雞、燻魚、燻大腸、醬肚、鹽水肝等等。

做好的肉製品放到前店的櫃檯裡,用玻璃罩子罩上,吆喝著售賣,顧客指哪塊夥計就切哪塊。半尺多厚的大菜墩,明晃晃的切肉刀,上下翻飛,切出來的片必須厚薄一致,大小適當,然後分類裝在梅花盒裡面,總共九種。

薄餅、合菜、盒子菜都準備好,再弄點蔥絲和甜麵醬,就可以開吃了吧。但慢著,吃春餅也有講究。用筷子把菜攤在薄餅上,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以薄餅能捲起來不露菜為準。

卷完的形狀最好是一頭大一頭小,吃的時候雙手捏著舉起來,仰起頭從大頭下嘴,叫做吹喇叭。如果低著頭吃,菜湯就全流出來了,弄一桌子一身不好看。

吃完春餅再來碗熱乎乎、粘稠稠的小米粥溜溜縫兒,嘿,渾身都是暖和的,穿著背心出去跑兩圈都不冷!

除了春餅之外,特別講究的人家還會製作一種時令小吃,叫春捲兒。意思和春餅差不多,個頭比大拇指壯點。不過做法就不太一樣了,春捲皮不是烙的也不是蒸的,而是沾出來的。

手裡拿個麵糰,在熱餅鐺上一按,再轉一圈,拿起來,餅鐺上沾了一層薄薄的面,就是春捲皮,和攤煎餅類似,但跟考驗手法。

用春捲皮像包餃子一樣包進去葷素餡,下油鍋炸到金黃,吃起來又脆又香。就是比較廢油,當時不是大富大貴人家,真捨不得這麼吃。實在饞了,就去飯莊賣幾個嚐嚐。東安門大街路北的東興樓飯莊,每年立春專門出售炸春捲,非常有名。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