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武俠歷險記一覽表> 第255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55部分 (3 / 4)

因此在會議上,如非洲媒體所言,迎向歐盟“自私自利面孔”的,是所有非洲國家不屈不撓的目光;因此面對歐盟分化一度動搖的個別非洲國家很快回歸本陣,鐵板一塊地拒絕接受歐盟近乎最後通諜的APE;因此一向被認為是西方“民主盟友”的南非總統姆貝基,在聽完默克爾大段人權民主共同價值獨白後,毫不客氣地指出,只有非洲人自己,才有資格討論自己的民主和人權問題。正如布吉納法索《瓦加杜古祖國報》評論員所指出的,幅員遼闊、文化源流分散、地區差異驚人的非洲各國間唯一共同之處,是其共同的被歐洲殖民歷史,因此只有在面對歐盟壓力時,非洲才成其為非洲,才能發出同一個聲音,這種壓力越大,非洲所發出的聲音也越大、越一致,這也許是APE的歐洲設計師們所始料不及的。

正如默克爾所言,歐盟一反常態積極促成這次峰會,目的在於讓雙方“摒棄殖民舊帳,掀開新的平等互信關係”,可歐洲之於非洲,顯然絕不可能從零開始,漫長殖民歷史所積欠的舊帳,也絕非民主、自由、平等、開放等美好的辭藻和概念所能勾銷,如今的非洲人,不可能重蹈祖輩覆轍,讓歐洲人用幾個玻璃珠換走財富、土地和未來。一言以蔽之,如果歐盟仍打著“勾銷舊帳”的如意算盤,所謂平等,所謂互信,至少在非洲這裡是註定講不通的。

………【用考古的態度對待“南海一號”考古】………

“南海一號”即將出水了,為了整體打撈這艘普通南宋商船,有關方面將付出3億元打撈費和1。5億元展館建設費,圍繞這次號稱“史上最貴打撈”所產生的爭議,在一段時間內恐難以平息下來。

爭論的焦點主要是錢花得值不值、文物是否有如此高價值等等,這些當然可以也應該討論,但更應討論和思考的,卻是近年來在考古領域漸漸抬頭的“非考古”和非學術態度。

某些地方政府並非本著對歷史負責、對文物負責,秉持尊重學術、保護第一的態度,看待和關注考古工作的開展,而是抱著讓考古為地方增光、給地方添彩,甚至“考古搭臺經濟唱戲”的目的介入,於是出現了某些地方憑藉一次未經認真考據的考古發掘,而武斷地將本地歷史“推前”若干代,或把某歷史名人、歷史重大事件的“歸屬權”劃歸自己的事例,出現瞭如“中山艦”本已打撈出水,幾個省市卻因互相爭搶造成“都管都不管”,讓這艘歷史名艦坐了好幾年冷宮的事件。這種不理性、不科學的思維定式既浪費了國家資源,也干擾了正常的考古工作。

在考古工作本身,也越來越頻繁地出現了“非考古”和非學術的態度和現象。眾所周知,考古發掘工作需要長時間、大量的野外艱苦作業,縝密的考據研究和複雜的案頭工作,這要求從事者吃得辛苦、耐得寂寞。但在商業化大潮的衝擊下,原本遠離塵囂的考古漸漸變得新聞化、娛樂化,原本需要長期考辨、訓詁,反覆核實才能拿出最終結論和成果的考古漸漸變得功利化、浮躁化,而這種傾向和趨勢本身是危險的、有害的。

我們看到,在這種傾向和趨勢主導下,近年來考古界出現過多次尷尬,多次說不清道不明的怪想,如雲南撫仙湖史前文明水下考古,電視長時段直播,專家現場點評,搞得沸沸揚揚,結果卻一無所獲,不了了之;北京老山漢墓甫被發現,輿論就狂加炒作,譽為“繼十三陵定陵和大葆臺漢墓後北京第三大重大考古發掘”,新聞密集轟炸,人力、物力、財力集中投入,專家、學者紛紛預言“將有國寶級文物發現”,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再如南京所謂“秦檜家族墓地”發掘,在發掘程序報道中充滿了含混武斷、反覆矛盾之處,有關方面至今也沒能拿出個統一的、能夠服眾的說法來。

考古是一門科學,文物是國家財富,必須本著科學、負責的態度來看待、來應對,必須用考古的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