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40部分 (3 / 4)

起之後的日本,在亞洲的資本輸出以及產業轉移方向,主要都在東南亞地區。也是從亞洲金融風暴起,日本的廠企,與包括華商在內的其他亞太投資商,都主要將目光轉向中國:

十二億人口對這個國家而言,多少有些不堪重負,但對於投資商而言,則意味著充足的廉價勞動力資源跟潛在的廣闊市場。

在看到中國經濟持續強勁增長的勢力未減之後,海外很早就有經濟學家對中國市場提出著名的“一億人”理論:認為只要中國十二億人口裡,哪怕在經濟持續增漲之後僅產生一億富裕人群,市場規模也將與當今的第二經濟體日本接近。

在充足的廉價勞動力資源背後,中國有著完善的教育體系,以及五十年來一直努力前進的工業進行,使得中國青年一代的勞動者幾乎都有著極高的產業素質跟適應工業化社會的能力。

在投資商裡,要說對中國經濟發展研究透徹的,主要還是日韓及東南亞的華商為主,也包括臺灣地區的廠商。

過去臺灣地區的投資商受海峽兩岸緊張關係的影響,對內地的投資幅度一直都很有限,但在受到亞太金融風暴的摧殘之後,臺灣地方當局也被迫放開對內地投資的限制,投資額從去年起也開始激增。

沈淮、熊文斌等人,也早在亞太金融風暴前期,就認識到亞太產業二次轉移的問題,在招商引資工作更是積極主動走出去。

到九八年時,梅溪新區諸多產業園區的基礎設施都基本建設成熟,外圍的機場、鐵路、港口、高速公路也都形成大配套,沈淮在梅溪及新浦又極注重抓軟環境建設,這兩年來招商引資的成績也就格外的突出。

九八年僅梅溪新區引進從東南亞轉移過來的日韓大小企業及臺商近一百家臺灣地區受日本文化影響很深也就造成今日梅溪鎮料理店隨處能見、日本人滿地爬的景象。

這背後也有富士制鐵的功勞在。

作為日本六大財閥安田系的一份子,富士制鐵本身就是大型的重工製造企業,在日本國內擁有很大的影響力。

這些年來,梅溪國際冶金產業園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電爐鋼產業基地,形成高達三百二十萬噸的年鍊鋼能力,富士制鐵與省鋼、長青集團組建的合資公司在其中佔到大半。

融信與省鋼在新津主導的鋼廠建設,計劃今年入秋前建成投產,主要也是採用富士制鐵的高爐技術,富士制鐵也在其中持有15%的股權;當初為了籌集新浦煉化的建設資金,孫亞琳將手裡眾信投資名下上市公司梅溪工業約10%的股份也轉給富士制鐵承接。

要說產業上的影響力,在東華富士制鐵不及梅鋼,但不比省鋼稍弱。

而這些年來前前後後受富士制鐵直接影響,為富士制鐵配套為主,到東華投資建廠的日資企業就將近二十家;除此之外,到東華投資更多的日資企業則主要以紡織輕工及化工類為主。

唐閘區及梅溪新區的財稅收入,去年叫霞浦追平,但今後幾年的增長速度不會降下。要說最大的問題,梅溪新區後續的發展,主要將受到工業用地不足的限制。

梅溪新區成立時,雖然將梅溪、竹社、黃橋等鎮併入,但實際上從渚溪大道往北,都是城市建設用地,僅僅將梅溪、竹社兩鎮的部分規劃為工業區,扣除交通、水電等配套建設,可用建廠面積,甚於都不足六十平方公里。

雖然還有二三十平方公里的工業地可用,但照長遠發展來說,梅溪新區後續的發展潛力已經是遠遠不足。

相比之外,新浦港工業園,此時建成的工業區面積甚至比梅溪新區稍小,正式進入規劃的區域也不是很大,但除了梅浦大道往南有較廣的腹地可以規劃為工業建設用地之外,往東還有兩三百平方公里的淺灘可以吹填;要是從淮海艦隊駐泊港往北,一直到新津港,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