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武俠歷史過場動畫> 第245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45部分 (2 / 4)

零錢的透明盒子,上面寫著捐款的目的,許多人都會把找零的錢隨手投進去,雖然往往只是幾分錢,但覆蓋面廣(有的超市十幾處收銀臺每處都放一個),參與者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既不加重好心人的負擔,又能在緊急時派上用處,不至於臨陣磨槍,當然,他們也有應急式的募捐,如節日籌集、慈善晚宴等等,但那些都是錦上添花,給愛心的溫暖多添一把柴罷了。

可見,即使醫療體制的保障暫時提不上日程,即使募捐這種愛心傳遞方式還要在一段時間內唱主角,我們也有可能、有必要讓這種形式更有效、更合理,既能更多、更好地助人,又不至於讓助人者太過辛苦。愛心的傳遞是全社會的希望所在,正因如此,各方各面、每個社會成員,都有責任讓這種傳遞更生動、更流暢。

………【“紙上富貴”不是富貴】………

據新華網10月7日報道援引中國科技部有關報道稱,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科技人力資源大國。

依據是一組資料:2006年度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約為3500萬人,居世界第一位;研究開發人員總量為142萬人,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2位;全社會科技支出經費總額4500億元,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3003.1億元,居世界第5位;研究開發投入強度達到1.42%;發明專利申請量居世界第6位……俗話說的好,事實勝於雄辯,這樣漂亮的資料,似乎足以支援“科技人力資源大國”的頭銜了。

不過另一組資料就不那麼漂亮了:瑞士洛桑《國際競爭力報告》中關於科技一欄,中國的排名從1998年最高的世界第15下滑至近年來的第25-35間,這和最新的綜合競爭力排名(第15)形成巨大的反差。撇開資料看實際,大到汽車、飛機、航空發動機,小到液晶電視、數碼相機,中國雖有眾多品牌,但有幾項核心技術完全不受制於人?這種局面,似與“科技人力資源大國”的頭銜,尚有一定反差。

根據洛桑國際管理開發研究院的研究結果,各國和國際組織評價科技實力或競爭力的首選核心指標,不是R&D(研究與開發)人員投入總數,也不是其資金投入總數,而是R&D/GDP,即研究與開發總投入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按照國際公認標準,這一比值小於1%的國家為“缺乏創新能力”,1%-2%為“有所作為”,2%以上且持續一段時間,才能成為“有較強科技競爭力”。中國直到2003年這一比值才剛剛突破1%,去年投入3003。1億元,達到歷史最高的1。43%,雖說比過去進步顯著,但不但遠未達到2%的“較強科技競爭力”標杆,甚至離“九五計劃”規定的1。5%目標尚有差距。

不但如此,前面那組漂亮資料也非全無可商榷之處。在去年的政協會議上,就有來自大學的委員指出在中國科技專案推進中存在立項審批草率、行政和商業干預過多、單純攀比成果和論文數量等諸多弊端,中國去年論文總髮表數和專利總申請數都達世界第四,這兩項資料15年來一直在迅速提升,可其中究竟有沒有水分,是頗值得推敲的,美國物理學會期刊總編馬丁•布魯姆就曾指出,中國論文發表數逐年增加,論文質量卻逐年下降。至於科研專案中的所謂“釣魚專案”、甚至類似“漢芯”那樣的“偽專案”,就讓人難以啟齒了,北京大學教授甘子釗院士曾說“有時在科研上搞個虛假成果比搞個豆腐渣工程還容易”,雖然這也許只是個別特例,但見微知著,也足以讓我們不敢對“科技人力資源大國”的頭銜過於自得。

況且,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就意味著科技只有轉化為生產力,才有現實的意義。在西方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率通常在30%以上,芬蘭、瑞士等歐洲小國科技人力、資金投入絕對值並不高,但科技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