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肖老弟可能也會知道,我中華又稱九州,九州因何而來?&rdo;法慧考問起了肖忉。
這種常識性的問題肖忉自然知道。
在大禹治水成功之後,舜禪位於禹。後來禹在位時間一長,眾多的諸候紛紛離心,在一次諸候大會上,禹提出把皋陶訂為了接班人。而當時皋陶年事已高。許多諸候紛紛議論,以為禹假訂皋陶為接班人為藉口,想把位傳於他的兒子啟。在那次會議之上,不辭而別的諸候竟然達到了三十三人。禹深感震驚。在這之後,大禹清查了一下不辭而別的諸候,發現大多數為東南方的諸候,於是禹又決定在會稽大會諸候,並在會上向各方諸候道歉。因為大禹道歉的態度十分的誠懇,各方的諸候都清除了顧慮,表示和大禹同心同德。
哪知道在大禹大會諸候返回的途中,忽然傳來了皋陶去世的訊息,於是禹又將伯益訂為了他的接班人。於是諸候更加知道了自己誤會了大禹,於是紛紛進現黃金(實際為黃銅,周以前因銅極珍貴,稱為金),後來,大禹便將每個地方所進獻的&ldo;金&rdo;鑄造成了鼎,分還給送他金的地區,並將此州的山水花鳥雕刻於上。當時一共造了九個鼎,分別是送給了:&ldo;冀&rdo;&ldo;兗&rdo;&ldo;青&rdo;&ldo;徐&rdo;&ldo;揚&rdo;&ldo;荊&rdo;&ldo;豫&rdo;&ldo;梁&rdo;&ldo;雍&rdo;九個地區,於是九州隨成為中國的代名詞。而&ldo;訂鼎&rdo;也就成了取得全國政權的意思了。
第82章:九鼎的傳說(二)
&ldo;哦,肖老弟說的很對,可是這九個鼎倒底哪裡去了你知道嗎?&rdo;法慧肯定了肖忉的回答,又接著問道。
&ldo;這,晚輩不知。&rdo;這個問題連司馬遷都都答不出來,肖忉怎麼可能會知道?
&ldo;一般來說九鼎的下落有三種說法,一種是&l;宋之社王&r;,在秦滅周以前,九鼎已經不見;另一種是秦滅周後,取得九鼎,然後九鼎又忽然失蹤的說法;這兩種說法都是出自司馬遷的史記。還有一種是班固的《漢書》中,說九鼎在周平王的時期,已經落入了洇水之中,而秦始皇稱帝,曾經派人打撈,可是卻一無所獲。至此,九鼎在中國的歷史上徹底的消失了。&rdo;
&ldo;可是,大師,這些鼎不是幾千年前就已經消失了?那和現在有什麼關係?&rdo;
&ldo;我剛剛說的只是歷史上的記載。可是你可知道九鼎的最後一次出現是在什麼時候?&rdo;
&ldo;請大師明示。&rdo;這老和尚真羅嗦啊。
&ldo;在我法術界,歷代有一個傳說。就是在元末之明,朱元璋曾經偶然在江撈出九鼎,朱元璋因此而成就帝業。可是在他稱帝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想必你也知道。&rdo;
&ldo;哦,是修了禹王鎮的禹王亭。&rdo;
&ldo;是的,但是不完全對。朱元璋是同時修了禹王鎮、翻修大禹陵、還有九龍山禹王廟。而在朱元璋稱帝之後,九鼎竟然下落不明。而之後,幾位知道九鼎底細的官員也被朱元璋以慶功為名,一把火燒個乾淨,只有劉伯溫因為懂得道術,逃過一劫,但是也從此退隱山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l;火燒慶功樓&r;,而在這之後,竟然沒有人知道九鼎的下落了。&rdo;
火燒慶功樓是因為那些臣子知道九鼎的底細嗎?
&ldo;那麼又和現在有什麼關係呢?&rdo;肖忉仍然在問。
法慧又笑了笑:&ldo;可是還有一個人在人世啊。那就是劉伯溫。劉伯溫最後歸隱山林,你可知他歸隱於何處?&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