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娛樂圈之道士> 第884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84部分 (3 / 4)

不稀奇,但卻是應有之義。

其後,經過校長致辭、迎賓等環節,便開始舉行冠禮和笄禮,男者加冠,女者加笄,寓意成年,並須得擔負起家庭職責和社會責任。

這個禮節,傳承自華夏文明,在韓國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不過時至今日,已經改變了許多,比如年齡:古代男子二十加冠,倒是跟現在一樣,但古代女子15歲及笄,而現在卻延後到了二十歲,哦,對了,最近韓國似乎將成年的年齡改成19歲了,以致今年無論是滿19歲,還是滿20歲,都可以參加成年禮。

另外還有所不同的是,華夏古時的冠禮和及笄禮要比韓國如今的成年禮要莊重、繁複多了,如同樣是三加禮,華夏男子分別加的是緇布冠、皮弁、爵弁,檔次依次上升,且每加冠一次,要更換相應的禮服;女子加的是笄、髮簪、釵冠,並相應的更換襦裙、曲裾深衣、大袖長裙禮服等服裝;

而韓國如今男子加的是周衣、儒巾(初加)、緇布冠(再加)、道袍(三加)。把衣服和帽子混在一起了;至於女子,似乎已經沒有三加,只要挽發盤頭以笄簪之。穿上一件綠色坎肩,然後再在頭上戴一個像一個小帽子式樣的裝飾品就好,當然,要是硬把這三樣東西,叫作三加,也“未嘗不可”。

至於各種帽子、衣服、簪子等器物的比較,也差異甚大。宛若是貴族和平民的區別。不過這倒也很正常,畢竟古朝鮮的經濟條件和服飾文化根本就無法跟華夏相比。古朝鮮的兩班貴族,也許就跟華夏一般的富裕家族差不多。

總之一句話,論莊嚴、論高雅、論氣派,如今的韓國成年禮實在無法跟華夏正統的冠禮、及笄禮相提並論。

時至今日。可能為了方便推廣,韓國就將三加禮的步驟和所需的物件簡化了許多,當然,也可能是在幾百年來的傳承過程中為了適應韓國的風俗人情和經濟條件,就已經漸漸做出了許多改變。

所以在張成元的眼中,韓國的成年禮有種沐猴而冠、不倫不類的感覺。當然,他也只在心裡想想,可不會隨意說出口,不然肯定會被韓國人罵死。另外。人家韓國人自得其樂,覺得他們的成年禮非常有格調,那麼也無需他這個不把自己當作韓國人的人來瞎置評。

在冠禮和笄禮開始了之後。一隊穿著韓服的大嬸們出場了,她們將指導和幫助年輕的學生們,尤其是女生們該怎麼穿戴三加禮中的各個物件,不然這些事先沒有受過訓練的年輕男女們肯定會將這個莊重的場面弄得一團糟,光是傳統的女子盤頭髮髻估計就沒幾個女生會做,男學生們估計也戴不好儒巾和緇布冠。

而相較而言。給兩位學生代表進行加冠或行笄禮的,就上檔次多了。是兩位漢文教授,一男一女,男的給男學生代表加冠,而女的則負責給女學生代表即小水晶加笄,另外每位教授身旁還都有幾位同性別的助手,看樣子可能是學校的講師。

至於先前出場的其他教授們,則作為觀禮賓客坐在臺上的一側進行觀禮,需要說明的是,他們的這種觀禮也是成年禮儀式中的一個環節,可不是場下的那些看熱鬧的所謂嘉賓和媒體記者可比,那些人在不在場無所謂。

在司儀的主持下,三加禮既莊重又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約40分鐘左右,方才結束,而後就進入了醮禮這個環節,即受冠者、受笄者接受長者的敬酒,以示接受他們的祝福,或者也包含有成年了就可以飲酒的意思。另外,只是象徵性地抿一口酒而已,並不是要大肆喝酒慶祝。

隨後是賜字,即長者給受冠者或受笄者取字,男女皆有,並不是男子的專利。當然,給女人取字也不是韓國人獨創的,而是華夏古代笄禮中原本就有,不然也不會有“待字閨中”之類的詞語流傳下來了。

不過由於現場學生人數眾多,而漢文教授又太少的緣故,加上為了節省時間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