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年黃巾起義叛離張角伊始,他便一直以此為憑,方得一呼百應、連戰連捷。
畢竟在這個時代的很多人眼中,未及經歷過太多風雨飄搖的大漢,依舊仍是他們為之信奉的倚靠和目標,難改其衷。
國仕雖說起初本有心於亂世割據自立,學當初自己所看過的爽文那般,幻想回到古代便能憑藉現代人之智慧,迅捷一統天下,但如今實際操持數年下來,方才發現,一切似乎並不如自己那般所願。
甚而包括他如今幕僚之下、麾帳之中,有哪些文武是當真唯其命是從、哪些文武不過是跟隨他身邊,並行出力扶漢謀求功名,都尚不甚清楚。
故此許多謀劃與事情,國仕其實皆無處可訴,心中時時煩悶。
當初在熟讀三國曆史之際,國仕也曾有過時常嘆息痛恨之際,類似為何荀彧跟從曹操、南征北戰多年,最後卻要執意反對曹操,進位魏王;又類似為何天下諸侯當中,曹操已是雄踞北方,天下九州佔據一半,眼看就將一統山河,諸葛亮卻要跟從劉備,不擇曹操……
等等這般,終其原委,在那個時代的古人心中,生於斯長於斯的帝國朝代,與之內心總會有揮之不去的效忠情節在內。
報效國家、維護帝國之統治,在當朝士大夫眼中看來,怕是再尋常不過、天經地義的事情了罷……
縱然這個帝國已然千瘡百孔、分崩離析,國仕也知曉,這些衛道之人,是如何將心中執念,放在尤勝之地的。
否則當年晚清如此,面對外敵環肆,又何如總有有識之士、要逆歷史車輪而為、保皇復辟?
“太師,您請來前舍入坐吧。”
腳步聲及近傳來,董承手中捧著一壺熱茶,開口將國仕紛繁萬千的思緒喚回。
不知是否瞧出了國仕俊逸面龐之上的愁容,董承自是以為國仕在擔憂王允之身體。
因而他當即撫須寬慰,解釋出口道:“太師勿慮,司徒大人體內之毒已為老朽控制住了,三日之內,暫時不會有性命之危。”
國仕聞言這才淺舒了一口氣,折身步回前舍,來到一處屏風之前的雅桌邊坐下,端起董承遞前上來的香茗,抿唇微品。
“嘖嘖,這深澗碧茶,由董太醫沏來,竟是有著不輸天下幾家茗茶之味!”
一聲讚歎落下,國仕只覺口中回味無窮,清香繞舌,久久不散不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