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4部分 (2 / 5)

步步緊逼之下,魏國節節敗退,逐漸獻出了河西和上郡等幾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為抗擊秦國,前325年,魏惠王又和韓威侯相會於巫沙,並尊韓威侯為王 (即韓宜惠王),同年,他又與韓宣惠王並帶太子入朝於趙。次年,魏惠王又和齊威王相會於甄(今山東鄄城縣北)。

為對抗魏惠王的合縱政策,秦惠文王二年(前323),張儀赴齧(niè,聶)桑,與齊國和楚國的大臣在會盟,以消除秦國東進的憂慮。

提到這合縱、連橫政策,這其中還有兩個人的恩怨。這兩個人就是張儀和公孫衍。

此二人才能不相上下,而政見各異。張儀主張連橫而公孫衍(此人就是前面所說的犀首)主張合縱。所謂的連橫就是聯合幾家強國,一致對外。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一邊倒的政策。就如現在的美、日、英、澳大利亞等國家。美國是老大自不必說,其他各國不需要有自己的國際政策,只是跟著美國走就是了。此舉的好處是,輕鬆,不用動腦子,只是跟著別人走就是了,跟著一個強者,自己也成了強者了不是?壞處是,會逐漸失去自己的主體性,容易使別國忽視自己。這公孫衍主張合縱,就是聯合諸家小國之力來共同對抗大國的欺辱。有一點像現在的東盟。自己的國家小了,我就和其他國家聯合起來,聯合起來也就會受到大國的重視。中國在發展階段,數次利用小國之力,挫敗強大的美國或歐盟就是用的此計。

當然,這連橫和合縱都是有侷限的。連橫需要自己的國家足夠強大,自己的國家強大了,才能連橫其他國家,使其他的國家跟著自己的腳步走——這一點是很符合當時秦國的地位的。而合縱則需要幾個都不是很強大的國家組成一個聯盟,來共同對抗一個或幾個大國,這就需要在聯合的時候得有所放棄,放棄一些主權和利益,透過放棄達到和諧,從而保護自己國家的根本利益。秦惠王可不想放棄自己的國家利益。因為,秦國在當時經過獻公、孝公和秦惠文王的改革已經由一個積貧積弱的邊陲國家脫胎換骨,變為一個超級大國,其國際地位和現在的中國有些類似。他需要的是以自己的實力主導其他國家的意志,從而實現自己更大的利益,而不是放棄某些利益!

所以張儀的觀點越來越得到秦惠文王的重視,而公孫衍的意見卻越來越不被認可。隨著秦惠文王對二人的態度的變化,逐漸地影響了二人的地位。秦惠文君十年,惠文君封張儀為秦相,官居一品,統帥百官,官位在公孫衍之上,公孫衍暗恨張儀。於是多次饞毀張儀,惠文王多方迴護張儀,遂對惠文王也有了成見。

不知二人爭鬥,結果如何,請聽下回接著說。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一百二十回 合縱連橫亂天下

書接上回,且說這公孫衍自張儀擔任相國後,對張儀懷恨在心,試圖安海張儀。經過多方籌劃,終於找到了機會。

這張儀為相後,主張聯合魏國,積極東進。聯合之前,必先打壓,進三退一,即打又拉,恩威並用,這樣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於是便有了伐蒲陽、詐上郡一系列故事。魏國失去黃河天險,整個魏國門戶大開,不得不節節敗退。這時,張儀才建議秦惠王把焦城、曲沃歸還給魏國以收買魏惠王之心。焦城、曲沃本屬於魏國,今失而復得,魏惠王自是大喜過望,感激零涕。張儀這才出使魏國,道出連橫魏國,謀取中原之意,並許給魏惠王,取得的土地由秦魏二家平分。魏惠王連忙點頭不迭。

張儀走後,公孫衍來到魏國,面見魏惠王對魏惠王道:“張儀的連橫之計,實際上是把魏國作為秦國的槍頭來使,來日一旦秦國併吞中原,魏國還有必要存在麼?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您不會不知道吧!”魏惠王聽罷大懼,遂改變了聯秦東進的主意。

見魏惠王疏遠秦國,秦惠文王大怒,決定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