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19部分 (3 / 4)

,功能散寒解表,溫中止嘔,主治畏寒嘔吐,風寒表證等。兩藥配伍,溫中止痛,理氣降逆,故獲良效。

中藥店“堂”的來歷

很多中藥店都以“堂”字作為自己的名稱,一些中藥的處方落款時也往往在前面寫上“坐堂醫生”四個字。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這個“堂”字出自張仲景行醫的典故。漢獻帝建安中期,張仲景任長沙太守。那時,當地連年瘟疫蔓延,死人很多。為了拯救黎民百姓,他在公務繁忙的情況下,仍然孜孜不倦地鑽研醫術,為民治病。他公然打破官府戒律,坐在官衙大堂之上為病人診脈開方,做到辦公、行醫兩不誤。他常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以“坐堂行醫”四個字,以表示自己藐視功名、為民解難,後被尊為“醫聖”。

後人十分崇敬張仲景jing湛的醫術和高尚醫德,便效仿沿用“坐堂醫生”的稱呼,中藥店的店名也大多稱“堂”。如今,很多中藥店還盛行“坐堂醫生”的做法,一邊看病,一邊賣藥,方便了患者

藥王孫思邈梓州治消渴

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梓州刺史李文博因久服丹石,患了消渴,小便頻數,晝夜百行,證屬yin虛火旺。孫思邈給他開了黃連丸,服藥後症狀明顯好轉。但他又因房勞過度,導致消渴之病加重,體質羸瘦,jing神恍惚,口舌焦乾而死。孫思邈對此頗為遺憾,並告誡後人:患消渴病,其所慎者有三:一飲酒,二房室,三鹹食及面,能慎此者,雖不服藥而自可無他;不知此者,縱有金丹亦不可救。他的論斷至今看來也是非常科學的。因此在《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中,孫思邈不但對消渴病有詳細的觀察和描述,而且對其併發症如肺部感染、心血管病等也有詳細論述。收載治療此病的方劑有75首,藥物達129種。可見他對此病有較深的研究。

消渴病類似現代醫學的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慢xing代謝xing疾病。黃連丸由黃連、生地黃組成,研末制蜜丸服,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作用。而其它方中,以栝樓根、地骨皮、生石膏、黃芪、麥冬、茯苓等出現頻率最高,對後世治療糖尿病的組方用藥產生了深遠影響。

藥王孫思邈命名“阿是穴”

終南山裡有位老獵人,由於長年在外,得了腿痛病,發作時難以忍受。他多方求醫無效,後來聽說長安城有個“藥王”孫思邈,醫術非常高明,於是他來到長安求醫。孫思邈就給他服藥、扎針,但治了將近半個月,病卻不見好轉,他想,除了針十四經穴,是不是可以另尋新穴呢?他又擔心會出什麼危險,就先在自己身上試紮了數次。然後請老獵人躺在炕上,手指在腿上一分一寸地掐試針穴,並不停地問這裡疼不疼?老獵人回答不是……當他掐到有個穴位時,老獵人突然大喊:“啊,是!”孫思邈便掐住這個點,毫不猶豫地把銀針扎入這個穴位,過了一會兒,老獵人腿痛減輕了。因為療效顯著,孫思邈就記下這個新穴位。第二天又找到了一個點,就這樣紮了7天針,換了5個穴位,老獵人的腿痛病終於痊癒了。此後,孫思邈思忖給這些新穴位命名,忽然想起老獵人的喊聲,於是就將這些經外奇穴稱為“阿是穴”,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阿是穴”始於《備急千金要方》:“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裡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成痛處,即雲阿是。灸刺借驗,故云阿是穴也。”因其無固定名稱與位置,以病痛區域性或壓痛點為腧穴,故有疏通經絡、執行氣血的作用。

七葉一枝花的傳說

看到“七葉一枝花”這個美麗的名稱,別以為它是觀賞的家用花卉。實際上,這是一種清熱解毒草藥,藥用歷史悠久,向來被譽為蛇傷癰疽聖藥。中醫有“七葉一支花,百毒一把抓”之說。

七葉一枝花為百合科七葉一枝花多年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