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論衡辨崇全文翻譯> 第186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86部分 (2 / 5)

,《論語·鄉黨》原文作“色斯舉矣,翔而後集。”這段文字,自古以來很多人都認為有脫誤。

【譯文】

把對父親孝順、對兄長尊敬的人稱為賢人嗎?那些遵循孝悌的人,都是有父兄的人,由於父兄不仁慈,他們的孝悌表現才出名。舜由於有謀害他的父親瞽瞍,曾參由於有虐待他的父親曾皙,他們才成就了孝子的名聲,眾人都稱讚他們。如果沒有父兄,或者父兄很慈愛善良,便不會有明顯的孝悌表現,孝悌的名聲,也就不會被發現了。忠於君王的人,也與這種情況相同。關龍逢和比干忠君的名聲在夏、殷兩代很顯著,是由於君王桀、紂很壞;稷、契、皋陶忠君的名聲在唐、虞時代不顯著,是由於堯、舜很賢明。所以螢火蟲的亮光,會被陽光月光所掩蓋;忠臣的名聲,會被賢明君王的名聲所遮蔽。為君王的危難而死,獻出生命捐棄身軀,與這種情況相同。臣子遇到國家動亂之時,而死於君王的危難,因此才顯出忠君的節義而獲得忠臣的美名。大賢人經歷世事,像鳥兒那樣來回飛翔,察看形勢,然後再落下來,受到驚恐就趕快飛走;昏亂的君王所造成的禍難,不會連累到大賢人本身;危害國家的變亂,不會牽連到大賢人的家庭,怎麼會遇到那種禍亂而死在那種禍亂中呢?

【原文】

80·14齊詹問於晏子曰:“忠臣之事其君也,若何?”對曰:“有難不死,出亡不送。”詹曰:“列地而予之,疏爵而貴之,君有難不死,出亡不送,可謂忠乎?”對曰:“言而見用,臣奚死焉?諫而見從,終身不亡,臣奚送焉?若言不見用,有難而死,是妄死也;諫而不見從,出亡而送,是詐偽也。故忠臣者能盡善於君,不能與盡陷於難。”案晏子之對以求賢於世,死君之難,立忠節者不應科矣。是故大賢寡可名之節,小賢多可稱之行。

【註釋】

詹:據劉向《新序·雜事》應作“侯”。《說苑·臣術篇》、《晏子春秋·問上》亦作“侯”。齊侯:指齊景公。下文“詹曰”的“詹”字同此。

列:通“裂”。分。

以上事參見《晏子春秋·問上篇》。

【譯文】

齊侯問晏子說:“忠臣侍奉他的君王,應該怎樣做呢?”晏子回答說:“君王有災難的時候不為他而死,君王避難逃亡的時候不去護送。”齊侯說:“分地而賞賜給他,封爵位而使他尊貴,君王有難不為君王去死,君王出逃不去護送,可以稱為忠臣嗎?”晏子回答說:“臣子的建議如果能被君王採用,臣子怎麼會死呢?臣子的勸諫如果能被君王聽從,君王就一輩子不會出逃,臣下怎麼會去護送呢?如果建議不被採用,君王有難時為他而死,這是白白地送死;如果勸諫不被聽從,君王出逃時去護送,這是裝模作樣的行為。所以作忠臣的能盡力給君王提出最好的建議,而不能與君王共同陷於災難之中。”依照晏子的回答在世間尋求賢人,為君王之難而死,樹立忠節的臣子都不符合標準了。所以大賢人很少有值得稱道的節操,小賢人有許多可讚美的行為。

【原文】

80·15可得箠者小,而可得量者少也。惡至大,箠弗能;數至多,升斛弗能。有小少易名之行,又發於衰亂易見之世,故節行顯而名聲聞也。浮於海者,迷於東西,大也;行於溝,鹹識舟楫之跡,小也。小而易見,衰亂亦易察。故世不危亂,奇行不見;主不悖惑,忠節不立。鴻卓之義,發於顛沛之朝;清高之行,顯於衰亂之世。

【註釋】

箠:章士釗說,當為“筭”字之形誤,下同。筭(suàn算):籌碼,古代計數用的器具。惡:據遞修本當刪。

斛(hú胡):古代容量單位,漢代以十鬥為一斛。

易:遞修本作“異”,當據改。

悖(bèi倍)惑:昏庸,胡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