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舊時風物正版圖片> 第11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1部分 (3 / 4)

腔、海鹽腔等,還有梆子腔,都屬於花部。花部一開始和雅部並存,在一些士大夫的觀念中,雅部屬於正聲,花部屬於亂彈,亂彈並不完全是貶低的意思,它包括許多劇種,涵蓋的面比較廣泛。

這時期不但南方的劇種來了,北方的劇種也逐漸進入,最突出的是秦腔到北京。當時秦腔有一位演員叫魏長生,有出劇目叫《滾樓》,可以說轟動京城,震驚朝野。那時的秦腔並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秦腔,而是流行於山陝一代的絲絃二黃。由於秦腔演出的一些戲比較貼近生活,很多男女情愛的東西,所以被政府認為是壞人心術的靡靡之音,被明令禁止。但不管怎樣禁止,這些屬於亂彈的劇種還是在民間迅速地發展起來,崑曲的統治局面逐漸就被撼動了。當時還有一些劇種像安徽的徽調、湖北的漢調都進入北京。徽班正式進京的時間應該是在乾隆五十五年,也就是1790年,所謂四大徽班,就是以高郎亭為首的三慶、四喜、春臺和和春這四個班社,使亂彈花部更為興盛,而且互相吸收各方的藝術營養,後來徽漢合流,形成了皮黃。有人問皮黃是不是京劇?嚴格來講,皮黃還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京劇,而是皮黃戲,就是徽漢合流以後形成的西皮戲和二黃戲,以致今天京劇的唸白裡面還有所謂的湖廣韻、中州韻這些說法。所以在乾隆五十五年以後,只能說是徽班進京,不能說京劇已經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京劇定型應在同光時期。大家最熟悉的一幅畫是沈蓉圃的《同光十三絕》,畫中都是當時著名的戲曲藝人,應該算是最早的明星畫像;其中老生比較多,有餘三勝、盧勝奎、程長庚,小生有徐小香,老旦有郝蘭田,醜有劉趕三、楊鳴玉,旦角有梅巧玲、餘紫雲。從《同光十三絕》這幅畫裡也可以看到彼時的演出情況和當時人們追星的心理狀態。

清代的演出地點可以分為幾大類,一是宮廷,二是王府和宅第,三是會館,四是茶園和飯莊,五是民間廟會或者鄉間戲臺。當時營業性的演出多是在茶園或者茶樓裡面。

清朝康熙以後,宮廷裡面的演出活動非常多。主要的演出場所除故宮之外,還有西苑,也就是今天的中南海以及圓明園,各處都有很多戲臺。慈禧時代修頤和園,建造了德和園大戲臺,時代就比較晚了。故宮裡面的戲臺,規模最大的是暢音閣的三層大戲臺。除此之外,在乾隆時期修了寧壽宮戲臺,也就是乾隆花園裡面的戲臺。還有一些中小戲臺,像景祺閣、倦勤齋和漱芳齋的戲臺。漱芳齋的戲臺有兩個,一個在漱芳齋外面,一個是漱芳齋裡面的小戲臺。漱芳齋戲臺是不能演大戲的,多是清唱《思凡》一類的崑曲摺子,或者像一些插曲、八角鼓這類曲藝形式的演出。

西苑裡面的戲臺也很有特色,有純一齋戲臺,可以一邊看戲,一邊看水,賞荷花,是一個抱廈戲臺,今天已經不存在了。西苑裡面的春藕齋戲臺,也非常有名。

圓明園有一個非常大的戲臺,就是被英法聯軍燒燬的同樂園大戲臺。我們現在一說到清宮戲臺,大家一般熟悉的就是故宮裡面的暢音閣大戲臺,還有就是頤和園的德和園大戲臺。頤和園的德和園大戲臺在清宮戲臺中規模最大,而且最後建成,氣象恢弘,有上中下三層。這個戲臺很有特點,建築本身也有很多突破;最上面一層稱為福臺,中間的一層稱為祿臺,演出的最下一層稱為壽臺。除了有上場門、下場門以外,還有從壽臺到祿臺、也就是從第一層到第二層的樓梯,祿臺外側還有欄杆,這些都是德和園戲臺的特點。這裡演出一些喜慶戲或者神話戲都可以,比如《目連救母》,就用到下面的設施,像《安天會》這類戲可以用到上面的設施,整齣戲得以立體地呈現出來。此外,承德避暑山莊有清音閣大戲臺。圓明園的同樂園大戲臺,不僅能演戲,還能舉行一些盛大的慶典活動。

北京劇場的歷史記憶(3)

王府戲臺的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