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也不受那些道學先生們的待見,基本和他們就是兩個世界的人,老死不相往來。
但這一次,王華強有意要透過李密開啟局面,這個以前自己從不涉足的文人圈子,看來也要闖上一闖了,他看著安遂玉,問道:“你剛才說這包愷精通《漢書》,是我大隋首屈一指的漢史學家嗎?我今天看到那李密騎牛去見他,穿著最普通的絲綢衣服,還在牛背上看著《漢書》,這是為了準備和包愷的會面吧。”
安遂玉雖然是突厥人,對漢學也不是太熟,但極重情報,這些年在大興城內的情報蒐集工作一大半是由她來進行的,她聽到王華強的問題,笑了笑:“包愷的俸祿不高,只是個國子學的助教,而且他的藏書很多,所以他在城內也租不起房子,只能在城東十里處的一處莊園寄居。
李密是堂堂的柱國家族,蒲山郡公,在包愷面前自然是不能錦衣玉食,那樣只會讓這些文人反感,沒準直接打出門呢。”
王華強有些明白了,他笑道:“那個騎牛看書的事,我看八成也是做給別人看的吧,他要是在路上才開始看《漢書》,那再怎麼也不可能應付即將到來的見面,文人麼,很多就是求個名,這李密也應該是沽名吊譽,謀一個好學上進的好名聲罷了。此人小小年紀,卻有如此的心機,真是不得了。”
安遂玉的秀眉蹙了蹙:“行滿,你怎麼突然對李密和包愷感興趣了?難不成你也想走清流的這條路線?我勸你還是省省吧,文人最是清高,看不上我們這些做生意的人,你就是主動去示好,他們也未必肯理會咱們。”(未完待續。。)
ps: 下一更,17點。
第二百八十二章 太學的前世今生(三更)
王華強一時間沒有說話,他想到了在這個時代的學術環境,穿越之後他才明白,隋朝這時候還是沒有科舉制度的,做官完全是要靠拼爹,襲承了三國以來的九品中正制度,由地方上的名門望族推薦州縣裡的長史,司馬,縣尉之類的官員,而州刺史則是由朝廷派員擔任,如此一來,由中央委派的官和代表著地方利益的吏就初步形成了分離。
象李密這樣的高階世家子弟,成年之後(文帝時期二十歲男子成丁,行冠禮)往往會被選拔入宮擔任宿衛,替皇家站崗放哨,比如唐國公李淵,級別比李靖稍稍高一點,身為國公,就進了專門負責皇宮守衛的左翊衛,擔任了八品的宿衛官,站了十年崗之後,被外放到下州直接當了四品的刺史。
至於蒲山郡公李密,應該也是年滿二十以後就要走這條路,在他正式走上仕官之路前,雲遊天下,結交名士,是當下不少世家子弟的流行做法。
但有些漢人世家的子弟,不象這些關隴軍事貴族那樣,自幼讓子弟習武射獵,或者是象李密這樣體質羸弱,無法騎射,所以除了入宮站崗外,他們還有另一條上升通道,就是進太學和國子監。
自從漢武帝接受了大儒董仲舒的建議,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也相應地設立了太學和國子監,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最早的太學設博士五人,博士弟子五十人,以講五經明義為主。一直到了西漢末的王莽時。太學的規模前所未有地擴大。博士弟子高達一萬多人,這些博士弟子還可以在地方官職出現空缺時入選補官,可見此時的太學已經不僅僅是個學術機構了,而成為職業官僚的預備隊。
東漢一代,太學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漢光武帝劉秀在洛陽城外新建了太學,歷經幾任皇帝,數十萬民伕的不斷擴建。漢末時的太學規模擴充套件到了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餘室,所招收的太學生數目達到三萬餘人。
和後世的大學生們一樣,太學生由年輕人構成,懷有著對社會不公,政治黑暗的天生憤慨和理想主義,東漢時期的太學生也多次聚集議論時政,甚至上街遊…行,在漢末的黨錮之禍裡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