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他的第一批學生,因為實在是沒辦法,只能採取,小學生教小學生,初中生教初中生,最後中專生教中專生的辦法。
王書輝的計劃就是,白天老師教學生,晚上自己教老師。到了中專階段,他還得在現代社會請人拍一大批,各個專業的,經過選擇的,和他的人才建設計劃以及工業建設計劃相符合的,中專教學片,最後用這些片子給教師上課。
想要給三千個學生上課,他自己一個人可能辦不到。但是,按照每五十個學生配備一名老師的標準來說,給三千個學生需要的六七十個教師上課,這一點王書輝覺得一點兒難度也沒有。
王書輝給學生設計的課程也是當真不難。小學三年,只有政治/歷史(初級唯物史觀教育)、算術、語文、物理(基本常識)、化學(基本常識)、生物(基本常識)和軍事訓練,這七門課程。
初中三年,只有政治(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語文和軍事訓練,這和小學對應的七門課程。
中專就不是每個人都能上的了。只有在政治、數學、語文和軍事訓練這四門必須達標的課程上達標,之後再加上物理、化學、生物/醫學這三門課中的某一門或某幾門課程的考試成績,達到一定的標準之後,才能繼續按照專業劃分去讀中專。中專則是按照近現代工業體系的需求設定專業。
王書輝覺得,按照十取一的標準,能有個三百人左右的學生,最後達到中專要求就不錯了。現代社會的高中錄取,要是認認真真的搞,而不是隨便什麼人交了錢就能往裡拉的話,都不一定能達到這個比例。
不過,說實話,王書輝覺得即使是上了自己的這個中專,學生的水平也高不到哪裡去。王書輝在教材的編定上,是按照建國初期的教材選編的。就是這樣,很多中學課程的內容,因為應對明朝末年這個時空過分的超前,王書輝都沒有選用。
王書輝把很多超前的科學知識,都作為後備內容,準備在建立起全國政權,進行了小學普及之後,建立國家級別的大學的時候,才拿出來用。
小學三年,中學三年,中專三年,這就是王書輝的九年教育計劃。實際上,如果按時完成了這個計劃的話,大明朝還沒有滅亡呢。1630年的大明朝還可以繼續苟延殘喘十多年。那個時候,王書輝的第二批學生都已經畢業了。
和這所作為正規學校的復興學校不同,針對工業部門設立的工業學校;針對醫療部門設立的醫學校;針對部隊設立的軍事學校等各種復興會現有學校,目前都屬於階段性的,半脫產的,臨時培訓班性質的學校。王書輝準備在首批學生的三年小學教育完成後,再把這些專業學校建立起來。
他覺得清末弄的那些什麼陸軍小學堂,海軍小學堂之類的專業學堂是很搞的。進行專業教育,至少學生也得具備小學的基礎知識,和各種初級的專業知識之後才能進行啊。
也不怪魯迅那樣,礦路學堂畢業,之後又接受了醫學教育的人,轉行當了作家。胡適那種最初學習農學專業的人,後來也變成了作家。
清末新政亂搞一氣,專業的教育體系,因為沒有相關的教師建立不起來。表面上好像建了不少大學,但是最後什麼正經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也沒培養出來。反倒是弄出一幫幫的,換了一層畫皮的,假冒偽劣的文科生,真正的封建文人的出來。要不然建國以後,全中國怎麼也找不到幾個真正的工業建設方面的大學生呢。
作為一個文科生,王書輝是很瞧不起清末民國的那些文人的。他們也配姓趙麼!
現代社會科學,那也是建立在統計學,建立在社會實驗的基礎上的。社會科學也是講究資料,注重調查實驗的結果的。就單說一個傳播學研究吧。胡適之流的所謂文人,知道什麼叫抽樣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