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15部分 (4 / 4)

的松江棉布的市場了。

目前,無論是北方的商家還是南方的商家,都有一大部分人在復興會的工廠進貨。可是即使如此,因為中國的市場過於龐大,復興會的產品最多也只能佔據市場總份額的二十分之一左右。復興會的所有產品,都處於一種供不應求的狀況。

無論是北方的商人,還是江南的商人,在復興會進行採購的時候,都必須面對一個問題。他們是沒有辦法使用手中的白銀,直接採購復興會的產品的。他們必須拿著自己手中的白銀到復興會的銀行中兌換復興會的銀元和鋼鏰。用這些銀元和鋼鏰,他們才能夠採購商品和繳納商稅(復興會制定的稅收)。

因為白銀的純度問題,一般情況下,十兩白銀才能在復興會銀行兌換八枚銀元。也就是說,雖然在復興會的工廠裡,他們能夠用一枚銀元買到一兩銀子的貨物,可是他們還要承擔“高達”百分之二十左右的額外成本。

當然了,即使這樣,復興會的產品,仍舊比那些小手工業者和初級工坊的產品,質量好的同時,價格也低了百分之三十左右。

單純透過鑄幣和貨幣兌換這一個手段,復興會就積累了大量的白銀。

與此同時,復興會還向湖廣境內的所有地主們開放了工業信貸政策。只要他們把手中土地置換給復興會,那麼他們就可以根據土地的多少,從復興會的銀行裡,獲得數量不同,程度不同的資金扶持和技術幫助。在這之後,復興會還會派遣相應的技術人員和生產建設兵團,幫助該地主進行建設,指導他們的生產。

不過,目前這項政策是牆裡開花牆外香。在復興會控制的復興區內,地主們大都因為抗拒土地改革,被鎮壓和審判了。只有少數實力不強的中小地主,在土改中看清了形勢,生存了下來。他們在枝江商盟的拉攏下,加入了該團體。用自己的土地置換了資金和技術,從地主轉化為工業資本家。

倒是距離復興區最近的荊州府地區,甚至包括一些武昌府地區的一些商業化意識很強的地主們,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主動的和復興會接洽。他們用自己在荊州和武昌地區的土地,從復興會手中換取了資金和技術,在荊州和武昌,分別建立了一些規模中等的紡織廠和印刷廠。

甚至有個武昌府的船廠所有者,用現銀和船廠一半的股份,向復興會申請技術支援,希望建立合資船廠的。目前,合資武昌造船廠生產的長江牌蒸汽明輪船,已經在江南地區開啟了市場。

復興會的松滋銀行和枝江銀行內部都是一樣的規格。整個銀行分為三個部分。一部分是專門負責中小貨幣兌換業務的視窗。一部分是負責大額貨幣兌換業務的接待室。一部分是負責土地置換業務的接待室。

因為復興會在松滋地區利用大災之年的機會,消滅了所有的地主,並對整個松滋縣的農業進行了全面的農場化改造。所以,復興會在松滋地區的銀行,沒有農村信貸業務。

倒是復興會的起家之地枝江縣,因為復興會進行土地改革後,只建立了幾個農場和養殖場,沒有進行全面農場化建設。所以,當地仍舊存在大量的自耕農。枝江縣的復興會銀行,除貨幣兌換和土地置換業務之外,還有一項專門針對自耕農的低息貸款業務。

楊守業進了銀行之後,才發現了不識字的壞處。鐵絲網牆在復興區的使用真的是非常的多。松滋銀行裡也被用鐵絲網牆分割成三個部分。雖然每個視窗上都標著文字,但是,楊守業卻不知道自己換錢應該到哪個視窗去。

好在,一個負責銀行安保工作的復興軍的戰士,發覺了楊守業的情況。他主動上前,向楊守業詳細的解釋了各個視窗的業務。

。。。

第179章 楊守業的�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