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部分 (2 / 4)

有國王。經大臣們商議,由召公虎和另一個大臣周公主持貴族會議,暫時代替周天子行使職權,史稱“共和行政”。“共和”一詞由此而來。從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起,中國歷史開始有了確切的紀年。

空燃烽火周幽王

烽火戲諸侯:

周幽王名叫姬湦,是西周的最後一個國君。周幽王昏庸無道,大夫褒晌進諫被卻被他治罪,其子洪德為了替他免罪,進獻了一名叫褒姒的美女。褒姒的美麗是無以倫比的,周幽王立刻赦免了褒晌。褒姒從來不曾露出笑容。周幽王把褒姒封為皇后,又將她生的孩子立為太子,褒姒依舊沒有笑。後來,周幽王根據虢石父的主意點燃了烽火臺。烽火是周朝天子召集諸侯兵馬的訊號。四方諸侯看見烽火連忙帶兵前來。看到諸侯們亂哄哄的樣子,褒姒終於笑了,史稱“烽火戲諸侯”。後來,被廢的申皇后的父親帶兵攻擊鎬京。烽火再燃,諸侯卻以為還是周幽王的玩笑,沒有人帶兵來救,以致鎬京被破、周幽王被殺。後來大臣們擁立被廢的太子直臼繼位成為周平王。周平王將都城遷至洛陽,由於洛陽在鎬京的東面。歷史上將遷都前稱的周朝為“西周”,其後稱為“東周”。經此一亂,周王室的權勢大不如前,逐漸變成了一種名義上的存在。

一鼓作氣是曹劌

一鼓作氣:

曹劌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當齊國要進攻魯國時,曹劌主動晉見魯莊公為其分析局勢,被委任為謀士。後來雙方在長勺展開決戰,面對強大的齊隊的進攻,擔任謀士的曹劌沒有命令魯國軍隊立刻展開反攻,直到挫敗齊軍三次進攻後(古代軍隊以鼓聲作為進攻的命令,齊國進攻三次,敲了三次戰鼓),才命令敲響戰鼓進攻。魯國軍隊將齊國軍隊擊敗後,曹劌仔細觀察了齊軍的旗幟和戰車的車印,才命令魯軍追擊。勝利後,魯莊公詢問曹劌為什麼要在齊軍敲了三次鼓後才進攻,曹劌解釋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語出《左傳》,意為:第一次敲鼓進攻,士氣是最足的,再敲便會變弱了,第三次敲士氣已經低落。敵人士氣低落時我們士氣正高昂,所以能夠戰勝他們)”

老馬識途挽桓公

老馬識途:

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一次管仲隨著齊桓公*北方的孤竹國。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由於沒有嚮導,大軍在沙漠中的一個山谷裡轉來轉去,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歸路。如果時間一長,給養就會發生困難,大軍就會困死在這裡。管仲思索後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戰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引導大軍走出山谷。”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齊國大軍緊跟著這些老馬行進,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相關知識

《春秋三傳》:

《春秋》是一部春秋時期魯國的編年史,曾經過孔子的修訂。《春秋》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它的史料價值很高。《春秋》最初有一萬八千多字,現存的版本則僅有一萬六千多字。《春秋》遣詞井然有序,但文字卻過於簡潔。因後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了。這些書籍對《春秋》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被稱為“傳”。其中左丘明的《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公羊高的《春秋公羊傳》(簡稱《公羊傳》)、穀梁喜的《春秋穀梁傳》(簡稱《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被一同列入儒家經典。《左傳》以史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