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後一句話雖然沒說,但人人都知道,真若高麗軍在隋軍因瘟疫崩潰之時,掩殺過來,那隋軍即使不鬧個全軍覆沒,恐怕也沒多少人能回得了中原了。
楊廣聽聞之後,也微微色變,於是便轉過頭向虞世基問道:「虞大人,你可問過太醫,這瘟疫能治否?」
虞世基忙擠出一絲難看的笑容道:「回陛下,老臣已問過從後方大營中回來的幾位太醫,他們均對這瘟疫束手無策。雖然首席御醫劉文峰還未回來,但恐怕他也沒法醫治。而據一位老太醫稱,此病恐怕只有藥王孫思邈才能醫治……」
第七十二章 瘟疫的狀況
藥王孫思邈的大名,在座的隋朝文臣將領倒是大多都聽說過此人。
他是關中耀縣人,開皇元年出生於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從小就聰明過人,受到老師的器重,長大後開始愛好道家學說。
孫思邈喜歡研究道教經典,探索養生術,同時也博覽眾家醫書,研究古人醫療方劑。後來便選擇了「濟世活人」作為其畢生事業,為瞭解中草藥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
除此之外,他還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
隨著他濟世醫人,名氣越來越大。楊堅也曾邀請他入宮成為太醫,並封他做國子學博士。但孫思邈認為走仕途、做高官太過世故,不能率性而為,缺少自由。便多次婉拒了朝廷的封賜。
如今隋軍面臨瘟疫困繞,自然所有的人都想起了這位藥王。
只不過,孫思邈現在遠在中原,自然是不可能來遼東為患病的大軍醫治了。
這時,一位四十餘歲,留著兩撇長須,相貌儒雅的中年官員,便出列拱手說道:「陛下,既然此瘟疫連太醫都無法醫治,而藥王孫思邈又不在此處。那微臣便建議及早撤離遼東,以免陛下和諸位大人被連累感染,以致釀成嚴重後果。
眾人認得,此人便是三年前故去的前尚書令、越國公之子楊玄感。在楊素故去之後,楊家的聲勢已經大不如前了。除了楊玄感本人還僥倖擔任了兵部尚書外,其他楊家子弟皆未能擔任重要職務。且就是楊玄感這個兵部尚書,聽起實權不小,其實也是有名無權。沒有楊廣的命令,他調動不了一兵一卒,而軍隊的人事安排,兵部也根本無權作主,只是一個發布軍事命令,管管後勤的養老機構。
熟悉內情的官員都知道,這主要是由於宇文述和楊素以前就明爭暗鬥激烈,而楊素死後,楊玄感卻沒有楊素當年的魄力和能力,而且楊廣也覺得弘農楊家的子弟和朋友太多,遠比人丁單薄、且名聲不好的宇文家威脅更大。
再加上楊廣原本就想削弱關隴門閥的勢力,正好便可利用宇文家和楊家的衝突,打壓一下朋黨遍地的楊家。所以便在兩家之爭中,採取了偏向宇文述的策略。連楊玄感兄弟彈劾的,宇文化及和侍女通姦,生了一個私生子的事也輕輕放過。如此一來,朝中一個個精明的官員哪還看不出皇帝的心意?於是,楊家和宇文家的勢力對比,自然就此消彼長。
所以,楊玄感也是迫切希望能為楊廣分憂解難,以重新取得皇帝的信任。
對於要撤軍這一點,所有的大臣都不反對,畢竟誰也知道,在這種外有強敵,內有瘟疫的情形下,還想進攻就純粹是自殺。
但宇文家和楊家爭鬥多來,兩家都形成了一個慣例,對方支援的,自己就要反對;而對方反對的,自己就要支援。
所以,宇文化及自然是要和楊玄感唱反調的。楊玄感主張撤軍,宇文化及自然便是要站出來表態緩撤。
楊玄感話音一落,便得到了多名大臣的贊同,畢竟大部分人都是想撤回到東都和家人團聚,爭取早日逃離這個不祥的遼東的。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