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這樣的決定,當然有政/治上的風險,同樣的,做大事必須有決斷的魄力,林續能以弱冠之齡冉冉崛起於江淮、魯北、燕南,決斷之魄力,亦遠非同齡人能及。林續文沉吟了片刻,說道:“好,擬好奏章,我便與你一起回津海……”
京畿鬧糧荒並非只缺一萬石、兩萬石糧,而是缺數以百萬石計的糧食。
京畿要負責解決宣化、薊北兩鎮十萬邊軍、八萬禁中守軍及三四萬匹軍馬的給食問題,僅維持這麼龐大的軍隊,一年軍食加上運途耗損,就需要三百多萬石糧。
燕冀平原是重要的產糧區,以往京畿需糧,燕南、魯北五府能解決一部分;今年不但不能指望從燕南、魯北五府調糧,還要調入大量的糧食賑濟兩三百萬難民。一加一減,更是使京畿的糧荒雪上加霜、火上添油。
林縛現在還不清楚京畿糧荒到底有多嚴重,但就是在漕糧運輸最低潮的年份,京畿也要從外郡調入約三百萬石糧食。眼下外郡的漕糧都給阻在燕南以南,最低的估計,今年也要調入三百萬石糧食才能渡過糧荒危機。
以載量十石的馬車計,三百萬糧食需要三十萬大車、六十萬匹騾馬、三十萬名車伕來運輸,這麼龐大的馬車排成一長列,行走在驛道上,前後將形成約五六千里的長隊。
以載量二百石的內河漕船計,三百萬糧食需要一萬五千艘船、三到六萬名船工,也許額外還需要數十萬計的拉縴夫,排成一列行在漕運河道,前後也將近千里長的長隊。
漕運大概是大越朝每年都要進行的最壯觀的工程了。
大危機總是多重因素集中暴才形成的。
林縛與林續文沒有直接從河間縣返回津海,而是坐馬車北上趕到衛臺。
渦水河在這裡與衛河相通。
衛河是燕南、京畿段內河漕運的核心水道,從太行山中段引水,寬一百五十步到兩百步之間。林縛趕到衛臺,看到衛河兩邊都是石壩子河堤,植得楊柳,兩邊還有通往京畿的寬敞官道。由於離平原府有一段距離,從這裡還看不出衛河受到黃河決口災情的嚴重影響。
從衛臺往北的衛河通航條件極佳,千石糧船直接通行都沒有問題。
關鍵渦水河是勒緊脖子的大瓶頸,通航條件很差。
林縛與林續文在衛臺沒有停留多久,就沿渦水河往東行,他們就是要實地走一走,親自掌握渦水河通航條件的一手情報。
從史冊及地方誌記載來看,津海渦口是當年開海漕時最重要的一處中轉海港。當年新開挖的渦水河幾乎是均寬六十餘步,常年水深都在一丈以上,兩岸河堤植有楊柳護堤。大型海船將漕糧運到津海靠港轉艙,換三四百石載量的內河漕船走渦水河轉衛河進入京畿。最繁盛時,舟楫相連,幾乎能將整個渦水河以及渦口港都遮閉掉,一年轉輸四五百石漕糧一點都沒有壓力,畢竟河段短,才五六十里。
很可惜,海漕就興了五年就因為種種原因給廢止,迄今已過去百餘年。
沒有官府力量的涉入對河道進行長年維護跟治理,只是從衛河引水的渦水河一年比一年淤淺。中間也生好幾次破堤洪災,對河堤的破壞更是嚴重。如今不要說千石巨舶了,就是百石載量的中型內河漕船都因為怕隔淺而很少進入渦水河了。
渦水河航道深淺是內河轉輸條件的最重要體現,自然也決定著渦口作為中轉海港的繁榮程度,渦口淪落到今日,也只是渤海沿岸眾多小型漁港、商港中的一座,並無出奇之處。
即使在渦口積存再多的糧食,以此時的渦水河通航條件,一年也頂多能往京畿輸送二十萬石糧。走6路的成本太高,再說燕南三府給摧殘一空,也找不到足夠的騾馬。但是到萬不得已的地步,使人推獨車輪運糧進京也要做。
由於要實地考慮河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