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0部分 (2 / 4)

,就坡下驢,便許了和議,安南進貢稱臣,大明撤回軍吏。從此安南再不歸我大明統屬。”

聽著這一段往事,馮虞不禁便想起後世地越南戰爭。法美兩**隊同樣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大小戰役勝多負少,卻相繼陷入越南泥潭不可自拔,最終是黯然收兵。莫非這安南果真是打不得麼?“思獻,方才你說須看治理是否得法,難道你有平安南之策?”

陳琛自負一笑,不過話到嘴邊卻謙遜許多。“所謂廟算,無非天時、地利、人和。畢竟現下咱們不在實地,安南情形難以盡知。不過,大局面還是可謀算的。依我看,永樂朝以來,朝廷治安南,未免有些急於求成,總想畢其功於一役。加之選派官吏所用非人,時有欺凌土著的,更是人心背反。殊不知,新附之邦最難治的是人心,人心不靖,必無寧日。《三國演義》所著諸葛平南,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雖不見於史籍,卻是一言中的。”

馮虞點頭附和道:“不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三分軍事七分政治,方為老成謀國之計較。你再說。”

“永樂年平南戰事,朝廷總想以烏雲壓城之勢一戰定乾坤,之後便留下少部軍馬屯駐要地,大軍快打快收。如此戰法,好處是見效快,錢糧耗得少。安南人前兩回沒腦子,調集傾國之兵打算決戰決勝,結果是一鍋燴。可捱了這幾頓揍,即便是豬腦子也該給打醒了。永樂八年之後,俺男人便少有與官軍正兒八經陣戰的。大軍到處,蠻兵一鬨而散。大隊一過,便專打小股駐兵。如此一來,我軍疲於奔命,安南人卻是越戰越強,終至不可收拾。歷時二十二年,終至無功而返。”

馮虞聽了大搖其頭,心想:安南人已經是對游擊戰術有所領悟,明軍打了幾十年仗,一以貫之還是分兵把口、重兵兜剿的招數,焉能不敗?不過話說回來,後世美國人參謀制度健全,又不斷將最新軍工科技投入戰場,最後不還是拿不下。當然,越南人背後有中蘇兩個大國撐腰,兩場戰事也不是全具可比性。

又聽陳琛說道:“還是方才那句話,天時、地利、人和。所謂天時,無非是避過盛夏酷暑,冬令興兵,則瘴疫之威大減。所謂地利,安南人固然是本鄉本土,熟門熟路,但只要我軍不四下分守一盤散沙,而是聚沙成塔,一處一處地奪佔、控牢,或步步為營,或分進合擊,總不給對手從容排程之機,也未必會吃太大虧。

至於這人和,最是緊要。治蠻荒之地,無非四招。一是以夷制夷,二是威逼利誘,三是分而治之,四是教化其民。前兩招定當前,後兩招謀根本。只需四招並用,所用得人,也深悉安南好鬥排外的民族性,採用分化瓦解策略,遠交近功,或安撫,或利用,即便是當年強如匈奴、羌、党項、女真者,今又如何?……”

前頭馮虞聽著還連連點頭,最後說到女真,馮虞眼皮一跳。後世大明社稷傾覆,夷狄竊據九州,那一幕慘劇,若是論到根子上,一半在陝西,一半在關外。馮虞暗自提醒自己,眼下是騰不出手來,日後一旦權柄在握,定要將這禍根滌平。

待馮虞回過神來,陳琛似乎已經是結束了演講,眾人都盯著他看,國人似乎有個毛病,但凡有上官在場,即便是研討,也總想讓現場官最大地一錘定音,表個態什麼的。不說兩句似乎是不成的。

“方才思獻所言在理。不過,我倒是生出這麼個念頭。不論是起大軍犁庭掃穴,或是方才思獻所言四計,歸根到底總在富國強兵四個字上。打大仗不消說了,兵馬一動,打的便是錢糧二字。當初朝廷在安南撐不下去,也是國帑消糜過甚,不堪負重。所謂威逼利誘分而治之,無非便是一手提刀一手撒錢。所謂行教化,更是先得自家倉廩足而知禮義,如盛唐格局,外邦自然傾心。如今咱們也須抱定這個心思。要想著幹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