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歷史軍事>舊五代史怎麼被發現的> 第44章 梁太祖朱溫(四十四)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4章 梁太祖朱溫(四十四) (1 / 2)

開平二年甲戌之日,一場前所未有的大雨如約而至,它帶著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猛烈地衝擊著大地。雨點如同密集的箭矢,狠狠地砸向湖面,激起層層巨浪,湖泊與沼澤在暴雨的肆虐下,迅速膨脹,氾濫成災,無情的洪水吞噬了周邊的田野,莊稼在渾濁的水流中掙扎,無助地搖曳,最終只能無奈地接受被淹沒的命運,留下一片片狼藉與哀傷。

在這風雨交加、災情肆虐的時刻,朱溫並未選擇安逸地留在宮中,而是親自踏上了視察災情的路途。他身著簡樸的衣袍,眉宇間透露出對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懷。朱溫首先來到了右天武軍的河亭,這裡是觀察水情的最佳地點。他站在亭中,凝視著洶湧澎湃的河水,眉頭緊鎖,心中暗自思量著如何儘快控制災情,減少百姓的損失。隨後,他又馬不停蹄地趕往高僧臺,那裡集結了禁衛六軍,他們是國家的中流砥柱,是朱溫最堅實的後盾。朱溫檢閱著這支訓練有素的軍隊,眼神中透露出堅定與信任,彷彿在說:“有你們在,國家就有希望。”

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朱溫深知,除了立即組織救援,恢復生產,還必須從制度上著手,以防患於未然。於是,他頒佈了一道詔令,對車馬服飾的規格進行了嚴格的規定。詔令中指出:“車馬服飾,乃古之制也;貴賤無別,則為大罪。自今內外將相,許用銀飾鞍勒;刺史、都將及內諸司使以下,但用銅飾,以別貴賤,永為定製。仍令御史臺糾察之。”這道詔令的頒佈,不僅體現了朱溫對等級制度的重視,更彰顯了他對維護社會秩序、促進國家穩定的決心。

然而,朱溫的憂慮並未因此而減輕。他知道,國家的興衰,不僅在於物質的富足,更在於精神的凝聚。因此,在七月的一個晴朗日子裡,朱溫又下令對祭祀儀式進行了規範。他深知,祭祀是國家的大事,是連線天地、溝通古今的橋樑,更是凝聚民心、傳承文化的重要途徑。然而,近年來,一些官吏在祭祀時卻顯得敷衍了事,祭品不精,禮儀不周,這讓朱溫深感痛心。於是,他命令御史臺列出具體的規定並上報,以期透過規範祭祀儀式,重拾人們對傳統的敬畏之心,增強國家的凝聚力。

在忙於應對內憂外患的同時,朱溫並未忘記尋求賢能之士的重要性。癸巳日,他下令廣泛搜尋並籠絡賢才,許諾給予他們高官厚祿和優厚的待遇。這道命令如同一股春風,吹遍了全國的每一個角落,激發了無數士子的熱情與夢想。朱溫深知,人才是國家發展的根本,只有擁有了足夠的人才儲備,國家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因此,他命令各地長官切實負責搜尋賢能之士,每找到一個人,就上報他們的姓名,以便朝廷及時錄用。同時,對於那些地位低下、無法自我振作的人才,朱溫也要求有關部門進行推薦引導,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搜尋賢才的同時,朱溫還下令禁止屠宰兩個月,以體現他對生命的尊重與憐憫。這一舉措不僅贏得了百姓的讚譽,也進一步樹立了朱溫仁德的形象。甲午日,朱溫將高明門外的繁臺改名為講武臺。這個平臺在歷史上曾有過不同的名稱和用途:在西漢梁孝王時期,它曾是欣賞歌舞的勝地,因此被稱為吹臺;後來有繁氏居住在其旁邊,鄉里人便以他們的姓氏來稱呼這個平臺;隨著時間的推移,即使是官吏也隨俗稱呼它為繁臺。然而,在朱溫看來,這個平臺更適合作為軍事訓練和檢閱的場所。因此,他親自將其改名為講武臺,並命令宰相將此事上報並記錄在案。從此,講武臺便成為了朱溫進行軍事活動的重要場所,見證了國家的強盛與繁榮。

轉眼間,時間來到了八月。辛亥日,朱溫下令對所有暴露的屍骨進行掩埋,這一舉措體現了他對逝者的尊重與哀悼,也彰顯了他對人間疾苦的深切關懷。與此同時,兩浙的錢鏐上奏請求重新鑄造並更換各州的新印章,以體現新朝的氣象與威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