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頭來。
這天,父老鄉親們聚集在一起,又議論起這事,七嘴八舌,牢騷滿腹。有人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咱們的孩子還是承傳父業,引車賣漿,養家餬口吧。”
有人說:“咱這條衚衕風水不好,出不了貴人。”
還有人說:“都怪咱們的孩子笨頭笨腦,不是讀書的料。”
也有人不服氣:“只要功夫真,鐵杵磨成針。我就不信這個邪,只要孩子拼命努力,時間長了總會冒出個人尖子來。”
一位鬚髮皆白、德高望重的長者語重心長地道:“不是咱街的風水背,不是大夥生來命不濟,也不是咱們的子女生來笨,也不能怪他們不努力,依我看,只怪沒有名師來傳授,累死學生也難出頭。名師才能出高徒嘛,咱們過去請的都是不入流的老師,怎麼會教出好學生呵。”
他的話引起了全街居民的共鳴,決議共同集資,公推老人到嵩山書院,重金禮聘名師。
豫西嵩山書院是宋朝著名的高等學府,人才薈萃,名士如雲,桃李滿天下,譽滿神州地。白髮老人來到書院,精挑細選,聘請了一位名叫嚴如山的學者,來到東京無名小巷執教,附近一些豪門望族,仰慕他的名聲,也把子弟送到他的門下。
這位先生,人如其名,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所有學生集中食宿,雖然家門近在咫尺,非節日放假也不準回家探望;無論貧富貴賤一視同仁,哪怕家財萬貫,嚴重違犯學規者,堅決除名;即使赤貧如洗,只要成績優良,他同樣關懷備至。更兼他滿腹經綸,口若懸河,傳道解惑,熟而能詳,那些莘莘學子欽佩之至,勁頭十足,頭懸樑,錐刺骨,刻苦攻讀,學業突飛猛進。鄉親們耳聞目睹,無不歡欣鼓舞。
當時的科舉分鄉試、省試和殿試三級選拔人才。這年秋天,在各州舉行的鄉試中,嚴如山喜愛的一名叫周勤學的弟子表現突出,拔了頭籌,中舉的就更多了。鄉親們心花怒放,紛紛前來祝賀,嚴如山臉上卻沒有笑容,指著學生們說:“這實在算不了什麼,我對他們的期望更高。”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正當弟子周勤學一心向上時,突然家中發生了重大的變故,他的父親是個賣油茶的小販,日夜操勞,省吃儉用供他讀書,積勞成疾,一病不起,周家一貧如洗,就連喪事也是鄰居和親朋好友湊錢給辦的,剩下孤兒寡母,日子就更難過了。周勤學不忍心讓體弱多病的老孃忍飢挨凍,毅然決定輟學,背起了老爹遺留的油茶壺,起早貪黑沿街叫賣。
嚴如山得知後非常痛心,三番五次託鄉親們登門勸說,無奈周勤學鐵下心來要自食其力,不再讀書,為了不辜負人們的好意,他索性搬出小巷,不知去向。
嚴如山是個一條道兒走到黑,不撞南牆不回頭的人,不肯輕言放棄。他想,周勤學土生土長,決不會背井離鄉。既然是賣油茶,就要走街串巷,只要師生有緣,就能邂逅相遇。於是,他每到課餘就去逛街,尋找周勤學。功夫不負有心人,三個月後的一個風雨之夜,師生終於在街頭屋簷下不期而遇。當週勤學得知老師尋找自己的經過,又看到老師淋得像落湯雞似的,不禁熱淚盈眶,乖乖地回到了學堂。
嚴如山不僅免除了周勤學的學費,免費食宿,還為他贍養老孃。周勤學沒有了後顧之憂,讀書更加勤奮。
第二年春天,中舉的考生集中到禮部參加省試,周勤學名列前茅,本巷還有兩名弟子進士及第。喜訊傳來,舉街歡騰,隆重慶祝。不久,宋太祖趙匡胤舉行殿試,親自為國選賢。周勤學的文章通曉經史,又有文彩,對皇帝的提問對答如流,頗有見地,龍顏大喜,親點他為頭名狀元。當皇帝得知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