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地說,前工部尚書曹稚,這是趙弘潤與宗衛們當年最早熟悉的朝中大臣,當時趙弘潤還住在宮內,想要鼓搗什麼東西時,就叫宗衛們跟工部去打交道,這一來二去的,雙方也就熟絡了。
在趙弘潤的印象中,當時還擔任著工部尚書之職的曹稚,就是一位看起來頗為慈祥的老頭子,整日笑呵呵的,好多次還捧著茶盞站在旁邊,觀瞧趙弘潤與宗衛們正在鼓搗的什麼東西,且時不時地提出一些建議。
也正是因為這樣,在朝廷六部中,趙弘潤對工部的印象最好,無論是當年還是如今。
可惜歲月不饒人,這樣一位讓趙弘潤敬重的長者,終究抵不住歲月,最終還是過世了。
在喪禮中,趙弘潤親筆寫下了魏之基柱四個字,賜予曹氏一門,讓曹氏一門的家屬們感動涕零。
畢竟這可是某位殿下在登基為王之後第一份主動送出的墨寶,而且寫的還是魏之基柱這種極高評價的字,這足以成為曹氏代代相傳的傳家寶。
而此事傳遍朝野之後,朝野亦對趙弘潤更加擁護:民間的百姓感興趣的是趙弘潤與曹稚君臣二人相識結交的過程,並透過某些閒人的腦補,改編出許許多多的故事;而朝中的官員們,則眼紅於那份魏之基柱的評語。
這是多麼榮耀的事啊!
正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在前禮部尚書曹稚過世後不到二十日,前吏部尚書賀枚也過世了,享年六十七歲。
對於前吏部尚書賀枚的過世,趙弘潤其實倒沒太大的感受,畢竟他跟這位賀尚書非但不熟,而且曾經還發生過一些矛盾,但考慮到在十幾天前,當前工部尚書曹稚過世的時候他非但親自前往,還當場親筆題書,趙弘潤覺得過於厚此薄彼,倒也不好,於是也去參加了葬禮。
雖然這兩場葬禮,趙弘潤皆曾親自到場,但相信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其中的區別:曹稚過世時,趙弘潤可是帶著皇后羋姜一同前去弔喪,且持後輩禮;而賀枚過世時,趙弘潤僅孤身前往,也沒有說持後輩禮的意思。
兩者的差別,彷彿雲泥之別。
不過,看在死者為大、且賀枚生前也稱得上兢兢業業的份上,趙弘潤還是親筆題書,寫下了文臣風骨贈予賀氏一門,讓賀氏一門大感驚異。
事後,原宗衛、現禁衛軍大將穆青私底下詢問趙弘潤:陛下不是與那賀枚不合麼?為何贈字?
趙弘潤平靜地解釋道:我確實是看他(賀枚)不爽,但並不能因此就磨滅他對國家的貢獻。
沒過幾日,某個嘴巴不嚴的宗衛,便將這次對話傳了出去,讓朝野對趙弘潤這位君主大為敬服。
為此,前兵部尚書李鬻更是歡喜,暗暗思忖著,既然有賀枚這個先例外,縱使他與趙弘潤此前矛盾重重,但相信當他過世的時候,那位年輕的君主還是會賜予高評價的墨寶。
但讓這位老大人感到困擾的是,他在離職後的身體狀況很好,為他診斷的醫師斷定,他最起碼還能再活個數年,這就讓人有點不知所措。
十月至十一月,戶部開始變得愈發忙碌,在這段時間內,地方郡縣將他們當地該年的秋收數額呈報上來,而戶部則在此基礎上,設法調控市價,既不能使國內的米價虛高,但也不能使其跌破,嚴重損害到平民、小地主階層的利益。
不得不說,由於今年魏國的軍隊全面實施了軍屯的策略,這使得魏國在糧食方面的壓力驟減,在經過朝廷的縝密估算後,全國的產糧非但可以滿足國人的需要,甚至還能餘下一小部分本來這一小部分可以儲藏起來作為戰爭儲備,但因為魏國此前私底下透過川雒聯盟與南陽羯族人達成了罪惡的奴隸貿易,因此,這一部分糧食,為魏國換取了大量的巴奴,極大的彌補了魏國在同時開啟數個大工程後處於嚴重人手不足的窘迫。
年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