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弘潤聞言默然不語。
儘管衛瑜假稱是部下所言,但從他的語氣不難猜測出,這些話都是衛瑜本人想要表達的不滿。
從幾十年前開始,在魏衛兩國締結盟的時候,衛國就是作為魏韓兩國戰爭的緩衝地帶而存在。
在當時那段時間,魏國朝廷一直鼓動衛國奪回大河以北的舊土,即如今的沫邑、淇縣等地。甚至於,魏國朝廷願意無償協助衛國展開奪回舊土的行動。
其中原因,無非就是魏國希望減少與韓國直接接壤的領土,不希望日後韓國出兵攻打魏國時,魏國只能在本土作戰。
就好比最近幾場與韓國的戰爭,作為魏國本土作戰的戰場,河東郡、河內郡幾乎是被韓軍摧毀殆盡,這可不是短時間內就能恢復的戰爭創傷。
毫不誇張地說,這場戰爭所有的損耗、花費加在一起,也沒有重新建設河東郡、河內郡兩地的花費多。
而倘若衛國奪回了沫邑、蘄縣等地,那麼,在魏國與韓國之間,就好比出現了一個緩衝地帶,在這片區域內作戰,哪怕雙方打得再激烈,破壞地再嚴重,魏國也不會心疼因為那是衛國的領土,是衛人花費精力、耗費人力物力發展的領土。
但很可惜,上一代的衛王衛糾,為人頗為精明,雖然當時繼位時頗為年輕,卻也看出魏國的不安好心,可沒有傻到讓衛國給魏國擋風遮雨,作為魏國的東北屏障。
那一任的衛王衛糾,很聰明地將沫邑、淇縣這些已經被韓國侵佔的城池的主權,贈於了魏國,贈給了上上任魏王,也就是趙弘潤的曾祖父趙侈(chi)。
不過即便如此,魏衛兩國當時還是締結了同進同退的盟約,雖然衛國的實力不足以與韓國抗衡,但對當時勢弱的魏國而言,也是一股不可放棄的助力。
話說回來,在魏王侈與衛王糾的那個時代,魏衛兩國其實還是作為平起平坐的盟友相互交好的。
幾年後,魏王趙侈年老駕崩,將王位傳給了趙弘潤的祖父趙慷。
魏王趙慷,並不算是一位明君,在他的年代,魏國的國力不進反退,就連國內最強的精銳之師魏武軍,也因為趙慷的好大喜功,在上黨郡慘敗給了韓國,從而導致魏國在當時呈現衰敗的跡象。
但在此期間,趙慷還是做了一件對魏國有利的事,那就是他利用魏國的影響力,干涉了衛國的王儲,扶持了一位對魏國親善的衛公子。
這件事的起因,在於魏武軍慘敗於上黨之後,當時魏王趙慷生怕衛國在看到他魏國國力衰敗後轉投韓國的懷抱,因此強烈要求衛王糾派一個兒子到大梁作為質子。
當時,衛王糾可比魏王趙慷賢明地多,他考慮到若是魏衛失和,只會讓韓國趁虛而入,使得魏衛兩國皆被韓國所吞併,遂忍辱負重同意了趙慷的無禮要求,遂從幾個兒子中選了一個不怎麼看中的兒子,打發到大梁作為質子,即衛公子費。
沒想到,衛公子費雖然才能不足,但卻懂得察言觀色、拍馬奉承,到了大梁後,居然深受魏王趙慷的喜愛。
待等若干年後,勤勉的衛王糾積勞成疾,臨終前正準備從幾個器重的兒子中選擇繼承人時,此時身在大梁的衛公子費聽說了此事,入宮哭求趙慷協助他。
於是,素來喜愛衛公子費的趙慷,就派了一支軍隊護送衛公子費回到衛國,在經過了一番周折後,將衛公子費扶上了衛王的位置,即是如今的衛王費。
從那時起,魏衛兩國原本地位平等的盟約,就逐漸變質了,衛王費作為魏王趙慷當初喜愛的乾兒子,對魏國極為親善。
據說當時有衛國公卿勸阻衛王費,但衛王費卻信誓旦旦地表示,他這個王位,是魏人幫他奪取的,魏人是不會害他的。
當然,這話其實也沒有錯,魏國從始至終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