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聲音的全部學習都來自早些年的聽,聽多了,對聲音有概念了,順著那個感覺去唱,多少就有些像了而已。
我一直認為,沒有學音樂,沒有從事歌唱,是我人生的遺憾之一。我想我會是個不錯的歌者,因為我的聲音,因為我的樂感,因為我的悟性,因為我為音樂投入的熱情,我會走上一條純正的音樂之路。
有了在老先生家聽音樂的經歷後,我便一直盼望能在一個合適的空間裡,擺上一套心儀的音響,買最好的音碟,隨聽隨開,延續我曾經有過的音樂夢想……我不懂音響器材,卻對器材心存挑剔。電臺、電視臺的工作環境,培養了我對聲音的高度敏感,那種好器材傳匯出的聲音或純淨,或甜美,或豐盈,或空靈……讓我痴心不已。
器材效果差異之大已經超出了我基本的判斷能力,我選擇相信專家。一位專業錄音師問清我的需要後,告訴我可以選擇英國的一個品牌,他認為,即便是音樂發燒友,選擇這個品牌也已足以。在我的認知裡,音樂就是音樂,我不會為器材發燒,我只希望在自己想聽音樂的時候,音箱裡飄出來的聲音不會構成任何聽覺障礙。當然,那註定也會是好東西。
那天,在那個品牌的試音室,我和家人流連了一個上午,在三個不同價位的音箱之間反覆比對。最後,選擇了一款效能相對均衡的音箱,音色含蓄、溫暖、豐盈、清澈,符合我偏重人聲和絃樂的要求,加上價格適中,異常歡喜地買下了。
音響送來的那天,於我彷彿是節日。我把預留給音響的位置仔細擦過,把可能阻擋聲音傳導的物件一律清除,當做工考究,造型簡潔方正,塗著赭紅顏色的箱體擺在我眼前的時候,我為自己的選擇大喜,太漂亮了,與家裡的環境完全融為一體。
現在,我十分享受這樣的時光:獨自一人,將家裡的燈光調至朦朧,半靠在沙發上,聽音樂在耳邊流淌。
每次聽西方古典音樂,都會使我的心境瞬間沉靜,音樂給我以嚴謹、理性、深刻、莊嚴的強烈心理感受,我總是在那樣一種特別的情感氛圍裡,重新感受喜悅與痛苦。所謂的重新感受,是因為那種喜悅和痛苦與日常情感無關,那是一種被從日常剝離而又高度濃縮了的人類精神情感,在那種情感的對照下,日常的情感顯得那樣瑣碎,那樣庸常,那樣淺白,我為自己擁有和經歷的微不足道的小悲歡而慚愧和痛苦。每次聽音樂,彷彿就是一次靈魂的受洗,我會因此而淚流滿面,也因此而心生歡喜。
一直記得初次聆聽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時的震撼。因為看過柴可夫斯基的傳記和傳記電影,對這位音樂巨人有較多瞭解,在這個基礎上再聽《悲愴》,便愈加地陷入音樂營造的悲愴與痛苦之中。有人曾經在作曲家 1891年的檔案中找到這部交響樂的提綱,提綱是這樣的:“本交響曲的構思實質是表現生命。第一樂章全是表現衝動的熱情、信心和渴望;第二樂章:愛情;第三樂章:
失望;第四樂章以嚥氣為終結。”
柴可夫斯基是一個真正為了自己內心需要而創作的人。他的音樂中充滿他自己生命的聲音。從他的音樂裡,聽者可以看見作曲家真實的靈魂。
樂聲飛揚——被音樂鼓舞的靈魂(3)
我想,人要經歷了怎樣的痛苦和絕望,才能表達如此深重的悲愴;人要對悲愴有怎樣的理解,才能傳匯出如此撕裂人心的巨大力量。對照那種力量,我覺得自己平庸渺小,我為這種渺小而自慚形穢。那次有關《悲愴》的記憶於我是永久的,因為那一刻的情感體驗非比尋常,只有在天才音樂家的創造中,那種莊嚴的情感才得以呈現。
這樣的情感體驗,會使我們短暫脫離庸常,而進入更本質的精神世界,逼迫我們更清醒地面對自己。在音樂世界裡,我經常陷入自我否定,我會懷疑和批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