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養百萬冗兵,費天下巨力,然無精兵。為防武人亂朝,將不知兵,於是朝中無良將。此舉雖能使朝中免於內患,可長久卻遲早遭與外憂。那麼江淮就危矣。
石堅明白他的話外之音。如果朝廷兵敗,必然將撤向江南,以長江自保。這樣一來,江淮之間肯定會作為一個緩衝帶,也必將遭受最大的戰火燃燒。所以他說江淮必危矣這樣的話。現在石堅明白他讀的什麼書,感情他喜歡看的韜略之類的書籍。但科考主要考的還是經義,當然進入殿試後也可以考策略。可在這之前。還要考經義,詩詞。象這個申義彬如果不是遇到自己,在現在這種比較和平地環境裡,他永遠也沒有出頭之日。
看到石堅沒有嫌他說話逾越和空闊,又說道:“石大人,朝廷待蕃人生薄,於是李氏狼子野心,乘勢而起。而今天李氏雄居西北十幾州土地。依草民看法,不久必將與朝廷衝突。那時朝廷先因於遼人,後製於西北。冗兵情況更加嚴重。就是石大人點石成金,又能為朝廷掙多少錢,來維持這個大窟窿?”
石堅站在歷史的高度,現在還來到這個時代,進入朝政的中樞。他比這個青年更知道朝廷的弊政。不但冗兵。而且冗官,冗政。可這青年身在民間,卻能看到這一點,還算到仁宗中期後的確受到朝廷巨大冗兵的壓力,讓他鬱鬱寡歡。這可不簡單了。
他說道:“何以教我?”
這個申義彬答道:“其實不難。朝廷對蕃人優柔,撫以恩信。李氏暴戾,此舉可以釜底抽薪。”
石堅點頭。事實因為李氏對蕃人恩薄。許多蕃人又開始想起宋朝的好處,紛紛投靠宋朝。歷史上如果不是朝廷武力太弱,根本也沒有元昊崛起機會。
申義彬又說:“朝廷因為馬力不足,不得不重步輕騎。事實朝廷眷養天下最多兵力。其實不必。朝廷可以少兵多騎。費用不會多支出,反而可以節省更多壯年投入生產,兵力還會變強。”
石堅再次點頭。這又是一針見血。他意思是朝廷於其養這麼多士兵,不如養馬。因為中原缺少牧場飼養戰馬費用不少。而且想要戰馬必須從夏遼進口。可這兩國根本不會放鬆戰馬出口。但這也不是難事。只要朝廷出以重金,就可以從兩國走私過來。這一點就如同李德明從宋朝進口鐵礦一樣。在歷史上他這招數也得到驗證,岳家軍就這樣做的。
申義彬看到石堅再次點頭。他心中極其高興。從小到大他就喜歡看謀略地書籍,相反一看到經義,他就頭疼。當聽到石堅要見他時,他立即感到這是自己這一生唯一次機會。所以準備好了說辭。但也只是面對石堅,其他人他可不敢這樣說。一旦不能接受。反而要怪他妄議朝政。自己可是人輕言微,弄得不好還會因此入獄。他可不想有這樣的結果。雖然自己這一生沒有考科舉的希望,但因為自己老子發了大財。還能做一個富家翁。
他又說:“其三同樣因為李氏暴戾,不但待其他族人,就是自己族內也有許多人反抗。可以施以死士,進入夏境挑撥離間,資助反對他們的人或者勢力。不過這條要防止朝中大臣彈劾。”
石堅又再次點頭。他可知道特別是元昊當政後,對外侵略,對內也進行壓迫。手段極其殘酷。許多人都對他不滿。事實歷史有許多西夏人投靠宋朝。宋朝怕西夏人生氣,反而主動將他們交還級元昊處理。這使許多人在沒有出路的情況下,只有聽從元昊命令,也使西夏很快變成了一個鋼板般地團結。而且每當李氏戰敗時就求和,以求喘息的機會。可奇怪的是每次朝廷也允許了。這一點就如明朝對李自成一樣。一次次求和成功,然後喘息過來再打。打完了再求和。漸漸壯大到朝廷真正無輒了,終成大患。但是不論是誰清醒地提出,都要面對朝中強大地論和派抗議。就是劉娥也是其中一員。
申義彬又說道:“其實此時情形譬如三國。雖然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