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城丞相府,後院的廂房內,黃月英手執毛筆,坐在案几前面,看著院子裡的落葉,眉頭微微皺起,似乎在思考著什麼問題。
案几上,分別放著已經磨好墨的硯臺和寫了一半文字紙張。
這時,只見廂房門口出現一個人影,把廂房的光線擋住了,讓房內稍微暗了一下。
“阿郎今日緣何這般早處理完政務?”
黃月英看過去,正是自家阿郎。
諸葛亮步履從容,不徐不緩,英俊的中年帥哥臉上掛著儒雅地笑容。
“這些時日,大漢境內也無甚事,南邊的李德昂已然守穩關口,叛軍不得寸進。東邊的鄧伯苗此時已經見到了孫權,東吳本就有意與大漢重歸於好,再以鄧伯苗之能,想來此次必不令我失望。大漢此次,終是可以安穩下來,我今日也偷個懶。”
“這可是好事,”黃月英放下筆,起身迎向諸葛亮,也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剛好擋住了諸葛亮的目光,讓他看不到自己案几上的信紙寫的什麼東西,“阿郎且先坐下,妾身去倒碗水給你。”
諸葛亮砸砸嘴,自家這個細君太聰明瞭,有時候也不是什麼好事。
臉上沒露出什麼太多的表情,只得順了黃月英的意思,在另一邊坐下後,這才裝作不經意地問道:“細君這是在寫什麼?”
“自是寫給馮大郎的回信。”
黃月英把水放到諸葛亮面前,自己轉身回去坐下,聽到諸葛亮的問話,心頭暗笑。
作為枕邊人,阿郎是什麼樣的人,她如何不知?今日竟然罕見地這般早處理完政務,一進門就問這個問題,十有八九就是衝著那小子的信來的。
“那小子,前些日子不是剛給你寫了信麼?怎麼此時又寫?哪來這般多的話要與你說?”
這個年代,一封家書,兩三年才來回一次,那是常事,一個月來兩封,那就顯得太過於頻繁。
“阿郎對他又看不順眼,管這作甚?”黃月英看了一眼諸葛亮,嘴裡繼續說道,“再說了,這是他與妾身之間的事,阿郎關心這個做什麼?”
“那小子就是因為太於滑頭,故我這才看他不順眼,但若只論才能,卻是個讓人歎服的。”
諸葛亮身為一國之相,自然不會因為自己的喜惡而故意貶低一個後輩,只是客觀地說出自己的看法。
“再看看那關姬,平日裡對誰都是一副冷淡模樣,沒曾想竟能為了他,不辭辛苦地來回奔波。看來他也是個會哄騙人的,細君莫要被他騙了。”
“阿郎直言他巧言令色就是,何必拿關姬來說話?三娘也算得上是妾身一手帶大,阿郎這般說法,豈不是在說妾身管教無方?”
黃月英故作不悅地說道,“當時那馮大郎與阿郎第一次見面,就為阿郎獻策不少,這才得了阿郎一句少年英雄。沒曾想卻是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才被那好事之徒安上了巧言令色之名,他人不知,阿郎緣何也跟著這般說法?”
諸葛亮無奈地看向黃月英,心裡說道,那小子這還不是巧言令色?看細君你為了他,竟然都能對我說出這等話來。
“細君這番模樣,就是當年我管教伯松時亦未曾有過,也不知那小子是如何做的,竟然讓你為他這般說話。”
說起來,諸葛亮還有一點怨念的,細君可是伯松的嫡母呢,看這番模樣,對那小子竟是比自家兒郎還上心。
“伯松可做不出曲轅犁,更做不出八牛犁,又不能讓大漢田地多打一兩成的糧食,”黃月英瞥了諸葛亮一眼,“至於那屯墾漢中之策,就不用妾身再提了吧?”
“再說了,伯松都已經是弱冠之年,又是個穩重的性子,又有你這當丞相的大人,難道還有人敢欺負他不成?而馮大郎呢?不說身世可憐,就是年紀也只有十六,還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