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官見過丞相。”
“孝起無須多禮,先坐。”
諸葛亮示意陳震坐下,“孝起回到朝中,可曾習慣?”
陳震乃南陽人,先帝領荊州牧時,被闢為從事。後隨先帝入蜀,歷任蜀郡北部都尉、汶山太守、犍為太守。
今年諸葛亮平定南中後,又被拜為尚書,回朝中任職不到一個月。
“州郡事務繁多,回到朝中卻是清閒,倒還真是有些不習慣。”
四十多歲的陳震正是年富力壯之時,聞言笑道,“丞相勞累,屬官清閒,實是慚愧啊。”
諸葛亮聞言而知雅意,搖頭苦笑道,“我何嘗不知事事親為有損心力,只是”
說著長嘆一聲,“每想起先帝所託,王業偏安錦城,心裡就不敢有絲毫鬆懈啊。”
“震雖不才,但亦願意助丞相微薄之力。如今回到朝中,卻是終日碌碌,奈何?”
“吾讓孝起回到朝中,自有安排,如何說是碌碌?”
諸葛亮安撫道。
“卻不知丞相要震做何事?”
“吾欲派孝起出使東吳。”
“出使東吳?”陳震一怔,他倒是沒想到丞相竟然會給他做出這樣的安排。
“對。”諸葛亮點頭道,“南中方定,大漢始安。我欲讓孝起去看看東吳朝野此時究竟是何想法。”
“最重要的是,”諸葛亮壓低了聲音道,“如今南方已定,正是北伐曹賊,興復漢室之時。若是能得東吳相助,使曹賊頭尾不相顧,則有事半功倍之效。”
陳震一驚,終於明白過來,連忙起身道,“下官不懂丞相苦心,差點誤了大事。”
“卻不知孝起可有信心促成東吳出兵北方?以助吾興復漢室?”
“敢不效死力?”
陳震當下慷慨激昂道,只是他又有些疑惑地問道,“下官聞鄧伯苗深得東吳孫權所信,為何丞相不遣之?”
“漢吳之間,路途遙遠,又有山岩江水阻隔,往來之間,甚是不便。北伐曹賊,非一日之功,以後漢吳之間,只怕還要多多親善。”
“若是隻靠鄧伯苗一人,到時若是彼還在吳境,大漢突有事情要知會東吳,到時又當如何?故我想著,此時多派些人手前往,熟悉東吳情況,日後才不至於無人可派。”
諸葛亮解釋道。
“丞相謀慮,非下官所能揣測。”陳震佩服道。
“孝起老成,又是荊州南陽出身。如今那孫權治於武昌,正是處於荊州之地,故孝起此程,正是熟門熟路。”
諸葛亮繼續說道,“吾有一人,乃是江夏人士,那武昌,正屬江夏之地,孝起此去,帶上此人,想必更能如魚得水。”
“可是費文偉費禕?”
“孝起如何得知?”
“下官想起丞相回錦城之日,讓費禕同駕,如今此人名聲已起,想必丞相抬舉此人,正是為了今日。”
“哈哈,孝起知我。”
諸葛亮大笑。
陳震亦是跟著笑。
兩人頗有些所見略同之感。
只是諸葛亮笑過之後,又看了一眼陳震,臉上露出稍微有些猶豫的神情,開口說道,“他日我若北伐曹賊,後方須得安寧。天子年年紀尚輕,得有良臣相輔。”
“在我想來,永安李正方,與我乃是同為先帝託孤之人,故我欲以後方之事相托。我記得李正方與孝起同是出身南陽吧?不知孝起覺得此人如何?”
陳震一聽,大驚失色,急聲道:“丞相不可!”
諸葛亮眼中精光一閃,隨即又立刻隱去,“李正方乃是先帝託孤之人,其人又有才幹,與孝起又是同郡,為何孝起這般反對?”
“正是因為震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