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原都督府那邊傳來訊息,五原縣鍊鐵工坊打算伐陰山林木,燒炭鍊鐵。”
張大秘書拿著都督府的公文,遞給馮都護。
“哦,終於開竅了?”馮都護接過來,掃了一眼,又扔到案上。
“整整落後了平城一年時間,焦炭用得多了,現在才想起來原來還可以用木炭鍊鐵?”
右夫人有些嗔怪地看了一眼馮都護:
“說什麼怪話呢?好歹這個事情是你定下來的,不早點提醒他們,現在還有心情說風涼話。”
馮都護嗤地一聲笑:
“這都多少年了?難道指望我一輩子帶著他們?”
說句實在話,以馮都護現在的聲望和身份,就算是立馬退休,安心呆在家裡。
前半生的功勞和攢下的資本也足夠他躺著吃一輩子。
更別說現在他的重心是放在季漢的軍政方面。
對於他來說,興漢會這個白手套,養了這麼多年,正是當用的時候。
而不是還要他操心教他們怎麼做事。
右夫人聞言,失笑道:
“話雖是這麼說,但確實如阿郎所言,這些年來,大漢一直用的是焦炭鍊鐵,都用習慣了。”
“驟然間沒有煤,一時間燈下黑,光顧著找煤,沒想著伐木燒炭鍊鐵,也是情有可原。”
說著,頓了一下,又看向馮都護:
“再說了,興漢會這麼多年來,誰不知道馮會首從來沒有錯過?”
“既然你都讓人在那裡找煤,任誰都不懷疑那裡會有煤礦,哪知道尋了這麼久,也沒能尋到。”
也不能說是沒有尋到,倒是尋到了一兩個小煤礦,只是煤的質量不太好。
給當地的軍民用來燒水取暖是夠了,但用來鍊鐵,卻是夠嗆。
“而且邊塞的林木,一直都有充當關塞的作用,他們沒有得到允許,自然也不敢隨意砍伐。”
不要以為古人就沒有植樹造林的意識。
事實上,從史料上看,從周朝開始,就已經有了“遂人”、“封人”之載。
“遂人”是邊境林營造的執行者,“封人”也具有營造和管理邊境林的職責。
戰國時代,荀子疆國記載戰國時秦國和趙國之間的邊境林有“松柏之塞”。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北方邊境的安全,修築了萬里長城。
同時在沿著長城廣種榆樹,成為一道綠色長城,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條邊防林。
漢書韓安國傳稱:
“蒙恬為秦侵胡,闢地數千裡,以河為竟,累石為城,樹榆為塞,匈奴不敢飲馬於河。”
大漢取得天下後,又多次對這條邊境林進行復修,史稱“榆溪塞”,也稱榆林塞。
史記衛將軍列傳:
衛青遂西定河南地,按榆溪舊塞,絕梓領,梁北河,討蒲泥,破符離,斬輕銳之卒,捕伏聽者三千七十一級,執訊獲醜,驅馬牛羊百有餘萬。
秦漢時期稱河套地區為河南地
稱林為塞,可見這條邊境林的地位,在漢代人眼裡,與萬里長城不相上下。
雖然榆林塞的主要目的是讓胡人不能隨意騎馬南下。
但在客觀上,對河套與西北地區,也起到了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的重要作用。
事關邊塞防備之事,同時這些年又深知林木對耕地的保護作用。
特別是在降水稀少的河南地,耕地出產的糧食多少,決定了邊境軍心民心的穩定程度。
五原縣鍊鐵工坊不敢第一時間把主意打到伐木燒炭上面,也是說得通。
也正是因為河南地的林木事關國防,所以馮都護對五原縣鍊鐵工坊的燃料之事一直不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