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東晉名人簡歷> 第26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6部分 (4 / 4)

策,“燒朱雀桁以挫其鋒”,為等待援軍到來爭取了時間;再次溫嶠軍紀嚴明。當他率眾擊敗亂軍,命劉遐等追擊王含、錢鳳時,“劉遐軍人頗縱虜掠,嶠責之曰:‘天道助順,故王含剿絕,豈可因亂為亂也!’”對於溫嶠在平定王敦之亂中作用,《資治通鑑》卷92明帝太寧二年胡注一針見血地指出:“王敦遙制朝權,其所甚害者如郗鑑、溫嶠,終不得以肆其毒,以此知建康綱紀尚能自立也。”

王敦亂平,溫嶠以功封建寧縣開國公,邑一千八百戶,賜絹五千四百匹,進號前將軍。當時王敦僚屬因預亂依制應禁固,溫嶠則疏請原其佐吏,這無疑有助於亂後政局的穩定。太寧三年閏八月,明帝病重,溫嶠以丹陽尹身份與司馬羨、王導、郗鑑、庾亮、陸曄、卞壼七人共同受遺詔輔佐年幼的成帝。歷史再一次把溫嶠推向東晉政治舞臺的前沿。

四、平定蘇峻之亂

成帝繼位後外戚庾亮執掌朝政,他提倡法治,主張集權,再次激化了與地方勢力的矛盾。當時庾亮最為疑懼的是據上流有威名的荊州刺史陶侃和握強兵藏匿亡命的歷陽內史蘇峻。咸和元年八月庾亮派他的“布衣之交”溫嶠為都督江州諸軍事、江州刺史,作為朝廷外援西防陶侃。同時庾亮又不顧眾臣強烈反對,強徵蘇峻回京藉以削奪其兵權。蘇峻不從,遂聯合對庾亮不滿的豫州刺史祖約共同起兵。咸和二年(327年)十月,一場新的動亂爆發了。如果說溫嶠在平定王敦之亂中與諸將平分秋色的話,那麼在平定蘇峻、祖約之亂中溫嶠則是關鍵的核心人物。正如本傳所說:“時陶侃雖為盟主,而處分規略一出於嶠。”這個評價應該說是十分公允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早預準備,首倡赴難。庾亮下詔徵蘇峻,溫嶠在“累書止亮”不聽的情況下,“欲帥眾下衛建康”,但庾亮卻去信阻止說:“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讓溫嶠按兵不動。咸和三年春正月,溫嶠不顧禁令,移軍尋陽,隨時準備入救建康。二月,建康失守,庾亮逃奔尋陽。尋陽成為援軍討伐蘇峻的大本營。

2、*遠矚,力推盟主。溫嶠、庾亮討伐蘇峻決心雖然堅決,但以江州之力恐難平亂。故溫嶠接受了其從弟溫充建議,力推位重兵強的荊州刺史陶侃為盟主。但陶侃卻因當初明帝遺詔未受顧命而懷恨在心,故以“吾疆場外將,不敢越局”為由推辭。溫嶠固請之,陶侃才勉強同意,後又中途變卦召還先行出發赴難的軍隊。溫嶠再與陶侃書,懇請陶侃“進當為大晉之忠臣”,“退當以慈父雪愛子之痛”,共救社稷之難。於是陶侃、溫嶠聯軍同赴京師,“戎卒六萬,旌旗七百餘里,鉦鼓之聲震於百里”。溫陶聯盟使討伐有了強大的軍事保證。

3、顧全大局,維護團結。咸和三年五月,陶侃軍至尋陽。當時傳言陶侃可能要殺庾亮以謝天下,這樣勢必會影響聯軍團結。庾亮自己也心懷恐懼。溫嶠出計讓庾亮主動去陶侃處謝罪。“亮引咎自責,風止可觀,侃不覺釋然。”陶侃遂與庾亮、溫嶠同赴建康救難,避免了聯軍因內部不和導致分裂的危險,為後來諸軍同心協力平定叛亂創造了條件。

4、辭嚴義正,挽勸陶侃。儘管聯軍人多勢眾,但因蘇峻亂軍驍勇善戰,以致建康平叛戰鬥並不順利。溫嶠累戰不勝,軍中乏食,向陶侃借糧。陶侃不肯借糧,併為儲存實力竟然提出要撤軍西歸。平叛偉業有�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