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私其姻,人皆有私,則天下無公矣……是以疏附則信、姻進則疑,疑積於百姓之心,則禍成於重閨之內矣。因此他一改前任王導輔政以寬和得眾的做法,不講情面,均按法規辦事,不為群臣所理解。加上明帝在褒獎升任大臣的遺詔中未提及陶侃、祖約的功勳。陶、祖卻疑是庾亮刪除,並流傳怨言。庾亮擔心因此發生動亂而任溫嶠為江州刺史,以便接應支援。同時,修築京都建康(今南京)城廓,鞏固防務。咸和初,蘇竣大量接納亡命之徒,獨斷專行,亂施刑威。亮覺察峻將為禍亂,擬奪峻兵權,調回朝廷任為大司農。滿朝均認為不妥。嶠亦上書勸阻,亮又力排眾議,不予採納。蘇峻遂聯合祖約舉兵反叛。溫嶠得知後,準備派兵東下保衛京都,亮又不同意,並致書與溫嶠雲:“吾憂西陲(時陶侃任徵西將軍,鎮守荊州,在建康西面),過於歷陽(時蘇峻任歷陽內史),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不久,蘇峻派大將韓晃攻宣城,亮遣軍抵禦,不能制止,蘇峻乘勝進兵京都,亮督都軍征討,戰於建陽門外,軍未到陣,士眾棄甲逃走,京都淪滔。庾亮只得乘小船逃奔潯陽,與溫嶠商議推陶侃為盟主。侃至潯陽,眾議侃將殺亮以謝天下,庾亮也很害怕。兩人相會,侃見其風流儒雅,氣度不凡,產生好感,不覺便對亮有諷意地說:“君侯修石頭(即修康城)以防我,今日為何反來相求?”亮即引咎自責。嶠設宴招待,談宴終日,隔閡逐漸消除,氣氛開始趨於融洽。亮啖蕎頭,留下根鬚。侃問:“留此何用?”亮答:“還可以種。”侃稱歎良久,說:“非為風流,兼有為政之實。”侃嶠遂出兵勤王,斬蘇峻於陣。京都解圍,成帝脫險後至溫嶠船中,亮即晉見皇帝屈膝下拜,以額伏地,泣不成聲。帝命群臣與亮同升御坐。第二天,亮又頓首至地,請求辭官回家。帝不允許,遣尚書侍中持手詔慰喻:“此社稷之難,非舅之過。”於是庾亮請求外鎮自效,出為平西將軍,假節(古代使臣出行,持節作為憑證,叫假節)豫州刺史,鎮守蕪湖。不久,後將軍郭默據守湓口反叛。庾亮上表請求親征,成帝詔令以本官加征討都督,率兵二萬,會同太尉陶侃征討。亂平,亮還鎮蕪湖,不受爵賞,侃勸其接受,仍然苦辭。朝廷進號徵西將軍,又堅決謙讓。陶侃卒,庾亮升遷都督江、荊、豫、益、梁、雍六州諸軍事,領江、荊、豫三州刺史,進號徵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假節。亮堅決辭讓開府,遷鎮武昌。
庾亮於咸和年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建有庾樓,樓下有三嘯堂,樓南有一古槐,幾經興廢,於咸豐三年毀於兵災。現在有因之命名的“庾亮南路”、“庾亮北路”。庾亮樓為古代江州名勝之一,詩人墨客,多愛登樓眺望,飲酒吟詩,留下不少名詩作。白居易在任江州司馬時,詩中曾多次提到庾樓,如“牢落江湖意,新年上庾樓”;“三百年來庾樓上,曾經多少望鄉人。”
………【第五十三篇 支遁】………
支遁(314年…366年),字道林,世稱支公,也稱林公,別稱支硎,本姓關。陳留(今河南開封市)人,或說河東林慮(今河南林縣)人。東晉高僧、佛學家、文學家。他初隱餘杭山,25歲出家,曾居支硎山,後於剡縣(今浙江省嵊縣)沃洲小嶺立寺行道,僧眾百餘。晉哀帝時應詔進京,居東安寺講道,三年後回剡而卒。他精通佛理,有詩文傳世。據文獻記載,《神駿圖》畫的是支遁愛馬的故事。
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稱支公,亦曰林公,別號支硎。東晉高僧,陳留人,善草隸,好畜馬。魏晉時代,玄學流行,名士清談,蔚然成風,支遁精通老莊之說,佛學造詣也很深,他家世代崇信佛教,年曾著《聖不辯之論》,《道行旨歸》,《學道戒》等論書,在《即色遊玄論》中,他提出“即色本空”的思想,創立了般若學即色義,成為當時般若學“六家七宗”中即色宗的代表人物之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