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23部分 (4 / 5)

對趙匡義不滿之處一一進行辨解。一次趙匡義不注意,次數多了趙匡義便感到納悶,便問道:“你怎麼知道這些做得不好?”

很糟糕,樊知古可能說得激動了,沒有想,便說道:“是陳恕告訴我的。”

這裡就牽涉到宋朝的制度。

首先是各部司官員必須要保密,不但在宋朝,在漢朝大嘴巴亂噴,將政務輕意洩露給不相干的人聽,都是犯錯誤的。

再就是宋朝的分權制度,各個部門不得隨便交往,所以宋九將樞密院撐起來,趙匡義喜歡,也能說,說在明處,陳恕本來就是副相,將樊知古召到東府,哪裡做錯了,那裡做對了,這也不算過份的。然而不能在私下裡說,這是宋朝忌諱的事之一。

連犯了兩個嚴重錯,儘管陳恕是一個能臣,還是被罷相,樊知古貶到四川做轉運使了,也無妨,還是一個不小的官職。可是可是……

他悲催度不亞於王沔。

但沒有結束,就在趙匡義思考何人頂替這兩空缺時,又來了。

趙匡義腿傷嚴重,許多官員都知道。

又正好趙元僖任開封府尹五年以來,政事沒有缺失,做得還不錯吧。宋沆、尹黃裳、馮拯、王世則、洪湛五名言事官共同上了一個奏摺,他們請求趙匡義立許王元僖為皇太子。

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明處的,二皇子做得不錯,是合格的帝國繼承人。不立皇太子,國家東宮名位始終不正。如趙匡義上位,若是趙匡胤將趙德昭或者趙德芳那一個人立為皇太子,得到正名大義,趙匡義那就頭痛了,甚至只好悲催的等死。

還有一個暗處的原因,趙元僖也想上位,倒不是他想做皇帝,想的就是將這個皇太子名位定下來,所以才與趙普呂蒙正勾勾搭搭,甚至想拉攏宋九。這幾人全部被他拉攏,因此為趙元僖造勢。

但他們想錯了!

趙匡義當真不知道兒子背下的小動作?

只要做得不過份,是默許的。然而一立皇太子,就得要象漢唐正式組建東宮,一個與朝廷對立的小朝廷,兒子動作又不小,趙匡義如何放心?

不要象李隆基那樣轟轟烈烈,只要學他,一杯毒酒下肚,自己這個老子就見閻羅王去了。

看到詔書後,趙匡義大怒,說道:“皇子們現在還小,習性尚未成形,學業未精,等他們成人後,朕自有主張,這些言官怎麼不理解朕的苦衷?”

五人全部被流竄。

這件事本來到此結束,可這時溫仲舒卻果斷舉起大義滅親的旗幟,說是宋沆乃是呂蒙正推薦提撥,又是呂蒙正妻子的族兄弟,然後大肆批判呂蒙正以援引親暱,竊祿偷安。

書上後,呂蒙正也下去了。

但想一想呂蒙正為溫仲舒所做的一切……

所以一代名臣楊徵看到寇準與溫仲舍一道在京城騎馬,春風得意,楊徵之痛心疾首地說了一句:“溫仲舒與寇準博取直名以取貴位,給後輩樹立了一個壞榜樣,害得世風日下。”

故取二人名為溫寇!

不是好話兒,雖然溫寇是趙匡義一手造成的結果,他說我多希望我朝有賈誼出現啊。

說魏徵還行,賈誼真是良臣麼?看看他在漢文帝時,中國史上最好的王朝,一談論政治馬上嘆息痛哭,因此世人稱其為狂怪。

說大嘴巴楊徵之也是一個大嘴巴,他曾經多次進諫讓柴榮幹掉趙匡胤。

然而楊徵之說錯了嗎?

不怕大嘴巴,但得說得有理,有德,有義。

看看溫仲舒乾的這件事!

這樣下去,還有誰願意樹恩,結恩?

而且他也說中了,若是繼續發展下去,宋朝朝堂越來越浮躁。先是亂戰,後是結黨,然後就沒有後來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