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支付一定的勞動報酬。
現實有三種,一種是官媒的,一種是網媒的,一種是本網媒自己生產的。後兩種除了用官媒的外,就是網友自己提供的。
官媒的。這種路大家都在搶,不止是搶,而且是為了這些假冒偽劣產品搶得頭破血流,這是中國新聞環境下惟一“合法”但其實永遠不會更優質的新聞提供來源。需要本媒體從業人員透過專業質素和職業操守去分析去編輯去選擇。
網友的。美國有一個Bigge網站,他是一個校園新聞網,但是他沒有一名記者,所有的新聞來自於網友自己提供上來與大家分享。目前來說,這可能是真正能產生優質新聞資訊的來源,但需要本媒體從業人員透過專業質素和職業操守去分析去編輯去選擇。
本網媒自己採訪的。這條路最終行得通,但眼下基本行不通。
關於專題的新聞選擇:
新聞的底線和目的地是說出真相;評論的底線和目的地是講出真話。至於表現形式,如何說如何講,則是第二步,讓讀者在最快的時間內到達目的地的工具。專題其實就是互動性更強,表現形式更豐富的代表媒體立場的長篇評論。對專題新聞的標題評價,首先是從本媒體主流使用者群體關注的數量和關注度,也就是他們與該新聞發生反應的劇烈程度。我們要弄清兩兩個問題:誰是我們的主流使用者?我們的主流使用者和官媒有什麼不同?張亞勤說服務產生價值,如果你連服務的對像都搞錯了,還能產生什麼價值?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我們是為誰提供新聞服務?對於他們而言,我們提供的是不是他們真正關注需要的有價值的專業新聞服務,至於互動性,則是第二步。專題裡的新聞一定要為表達你的觀點服務,每一條新聞都是為了支撐媒體做這個專題想要表達的觀點和告訴受眾對受眾有益的想法,就像鳳凰衛視做的《一寸山河一寸血》那樣,所有披露的資訊都是想表達鳳凰衛視想表達的一個觀點:其實國民黨是抗日主力。不管他想表達的觀點對不對,但專題操作的技術應該是這樣的。
總之就是讓觀眾看了後得到一個你想說的印象,就像我們看了《一寸山河一寸血》裡被遮蔽的那些新聞資料、資訊,受眾自然而然會得出一個結論:哦,原來抗日的主力是國民黨部隊啊。——這個觀點其實不對,真正抗日的其實是中華民族的老百姓,但這不是媒體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而更多的是職業操守上面的事了。
這樣做出來專題,才是有靈魂的專題,這是職業質素,至於是好的有價值的對公眾有益的靈魂還是有害的靈魂,則是取決於媒體從業人員的職業操守了。
只要對這個專題“有用”的新聞,而不是什麼有點關係的新聞都往這裡放,那成了一個垃圾筐了。不要搞什麼“包場”,那是一種很蠢的辦法。你搞包場,搞得過新浪嗎?
什麼樣的新聞事件(新聞)才算真正有價值呢?
也就是專題的新聞事件或新聞第一資訊源的選擇。
首先要是大眾媒介服務的大眾真正感興趣的,他們也真正非常關注的有權利知道的新聞資訊,而不是像“兩會”這種偽新聞事件或新聞源。二是媒體自身也關注的,並且能夠透過關注來表達媒體立場的。是否值得關注,這需要專業的媒體判斷,要關注真正有價值的新聞事件,而不是像“兩會”“學雷鋒”這樣的一砣砣狗屎,是否有價值,是對於我們服務的公眾讀者而言的。
從表現看,專題似乎都是關注最新發生的真正有價值的新聞事件,但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對剛剛發生的媒體(我是說真正的媒體)服務的受眾(我是指這個社會的大多數,民眾)真正關心的新聞事件的關注,透過各種方式的“關注”來表達媒體自己的立場和觀點;第二種是作為媒體(媒體從業人員),透過自己的媒體職業質素,想要表達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