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對展露陽神之時的陶祖身上,感應到過。
他因而猜測,這位‘含光子’、日後茅山復興三祖之中的‘興祖’,時下或已真正證就陽神,登臨此岸!
而李含光目視蘇午,亦覺得蘇午好似一個‘謎團’一般——他分明能從這位不良帥身上,揣摩到種種法門痕跡,然而那諸般法門相互勾連,彼此巢狀,彼此推轉,竟又好似變作了一種精密至極的‘道理’,在他目下徐徐運轉著,他縱能勘破其中一環,卻也無法借那一環,窺得秘密全貌!
以李含光如今修行,足可以‘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
但這般‘一葉知秋’的洞見,在這位不良帥身上,亦絲毫不起作用!
這樣‘謎團’,反倒叫含光子陡生‘求解’之心。
而蘇午對今下見到的第一位真正活著的‘陽神’,亦有頗濃厚的探究欲。不過,在此之前,還是需要先分出敵友,辨出內外。
蘇午未有回應含光子的疑問,他在火堆前盤腿坐下,含光子及其身後群道亦紛紛‘落座’。
雙方坐定以後,蘇午目光從含光子身後那些神色或忌憚、或凝重、或敵視的道人身上掠過,轉而向含光子問道:“道友並不似突然臨於此地,恰巧與貧道一行在此相遇,倒像是專程來尋貧道。
道友為何而來?
請明示。”
在含光子身後群道之中,蘇午亦看到有幾張熟面孔。
譬如茅山宗葉法善,譬如眾妙宗神視。
前者見蘇午目光投來,眼神躲閃,不敢與他對視,後者則神色慚愧,想要與蘇午言語甚麼,終究在身旁尊長眼神壓迫之下,不敢出聲言語。
含光子身後群道,對蘇午分明懷有戒備與忌憚,甚至有些道人的神色堪稱敵視。
偏偏含光子本人是一副和風霽月的模樣,旁人見到這副情景,不免摸不著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