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遊戲競技>帝國海軍實力> 第42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2部分 (2 / 4)

尼拔在坎尼之戰從側翼殲滅羅馬軍團的啟發。

而且這種側翼包抄也很大程度上是當時面對法國人那堅固的堡壘群,沒有好的解決手段而不得已才採取的進攻方式。

不過施利芬計劃真正與眾不同的是計劃的規模、目的以及細緻都是全所未有的,這不是一場戰術或者戰略級別的進攻,而是賭上整個德國的國力對法國進行的一次以滅國為目的的作戰。

如果計劃成功將會讓一個世界頂級強國瞬間滅亡,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施利芬嘔心瀝血,制定了周密步驟,讓這個計劃看上去環環相扣,完全可以實現計劃的目的,這也正是後人推崇施利芬,並且為施利芬計劃的失敗惋惜的原因。

在施利芬的計劃中,未來戰爭爆發的初期,應當在東線採取守勢,用少量兵力來防禦俄國人的進攻,而在西線採取攻勢,用全力去擊敗法國,然後再利用自己國內完善的交通網將不對運回東線來擊潰俄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東西兩線兵力部署比例應為1:8。

施利芬採取東守西攻的考量主要是綜合考慮了法俄兩國的實際情況,在施利芬看來,法國的國土面積小,人口總數少,但是陸軍戰鬥力極強,動員速度很快,因此應該在他全面動員完成之前。利用優勢兵力迅速擊敗法國,粉碎他的抵抗意志,這樣就能避免德國陸軍和實力不相上下的法國陸軍正面交鋒。

反觀俄國,國土面積遼闊,戰略縱深長,人口總數龐大。而且氣候惡劣,但是俄國陸軍戰鬥力差,交通基礎建設糟糕,動員能力緩慢,因此雖然與俄國人交戰勝利不用擔心,但是卻不是一時半會能夠取勝的。

因此東守西攻,用少量兵力就能拖住俄國人,甚至放俄國人進入東普魯士,只要能解決法國。大軍回師收拾俄國人易如反掌。但是如果要是西守東攻,那麼自己一時半會無法取得勝利,陷入戰爭泥沼,那麼完成了戰爭動員,戰鬥力強大的法軍的進攻恐怕就不是少量西線部隊能防得住的了。

而且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德國和俄國並沒有不共戴天之仇,這和德國和法國的關係不一樣,只要能解決了法國人。之後在對俄國人取得了軍事優勢,那麼只要德國人不趕盡殺絕。那麼結束戰爭握手言和是可能的。

所以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施利芬計劃將72個師投入到對法國作戰中去,,其中9個師部署在洛林一線,正對法國要塞群作為左翼,10個師部署在凡爾登作為兩翼間的樞軸。53個師分配在沿英吉利海峽側翼迂迴的右翼,目標直指巴黎,如果一切順利40天內就能擊敗法國,而這個時候俄國人還在慢慢吞吞的動員集結部隊呢。

而現在,施利芬手上的牌比歷史上更好。在施利芬的計劃中,自然會把能用上的籌碼都用上,目前國防軍68個師將會全部投入西線,而東線的防守則丟給國民警衛隊,國民警衛隊不能出國作戰,但是俄國人攻過來你總要抵抗吧。

國民警衛隊雖然作戰能力不如國防軍,但是好歹數量不少,26個師的兵力再差也不至於不如歷史上的10個師,只是進行防禦,並且還允許放棄東普魯士的情況下撐過2個月還是問題不大的。

而之前增加副職軍官來擴充編制的隱形師則會作為前線部隊的補充和預備隊,這讓施利芬也更有實施這個計劃的底氣。

雖然隱形師計劃最初受到了國內容克軍事貴族軍官的抵制,畢竟貴族人數就那麼多,和平時期要擴軍必然會讓平民軍官的人數佔比提高,就算德國陸軍裡增加了奧地利貴族軍官,但是和那龐大的基數來比還是不值一提的。

歷史上德國在一戰前,容克貴族中高階軍官在軍隊內部的佔比接近75%,可想而知這股勢力有多麼龐大,為了維護軍官隊伍的“純潔性”。大量容克貴族軍官對此表示抵制,並且有相當一部分奧地利貴族軍官參與其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