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抗日同實行民主、改善民生的關係,筆者的體會更為深刻。在抗戰期間,敵後抗日根據地與國民黨統治區無疑是兩條抗戰路線最鮮明的對照。筆者長期生活在敵後抗日根據地,親眼看到那個時代人民大覺醒的精神風貌。所有的以農民為主體的各階層群眾,包括婦女、兒童、老人全部被組織到各抗日組織之中。母親送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的動人情景,隨處可見。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遍地展開,使敵人寸步難行。儘管日寇進行了無數次的“###”、“掃蕩”,施用了最殘酷的“三光政策”,但我根據地仍巍然屹立,成為日寇日夜不安的心腹大患。被稱為模範抗日根據地的晉察冀邊區,其幅員相當於一個完整的法國,緊緊地包圍著平、津、保等大城市,像一把尖刀直插入敵人的心臟。令人深思的是,抗日根據地為什麼能發揮出這樣大的威力呢?原因不是別的,是千百萬群眾被真正地發動起來了。而被稱為一盤散沙的群眾,為什麼能發動起來又是怎樣發動起來的呢?原因有兩個:一是實行了民主,把封建官僚的舊式政權改造成為新型的民主政權,砸碎了封建的枷鎖,這就使千百年被壓在底層的人民群眾,得以抬起頭來,一如經受了雨水滋潤的春草,勃發出潛在的生機;再一個就是經過減租減息、實行合理負擔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這就使得在封建剝削重壓下奄奄一息的農民,能夠緩過一口氣來。儘管為了維護統一戰線,農民仍然保證交一定的地租,但總的說來已經減輕了負擔。實行了這兩項改革,自然使群眾抗戰的積極性被髮動起來。共產黨在毫無援助,國民黨政府不發一槍一彈的情況下,所以能夠堅持在極其困難的敵後抗戰,其原因就在這裡。反觀國民黨統治區,實行的完全是另一套辦法。由於他們所代表的剝削階級的本質,他們根本不願實行民主和改善民生,甚至連這樣的字眼也不願聽。因此在國統區內是原封不動的封建統治。他們不僅不願減輕人民的負擔,反而借抗戰之機,巧立名目,任意派捐加稅,大發國難財,使人民越發不堪重負,比之抗戰前陷入了更深的苦難之中。試問,這樣困境中的人民群眾,從哪裡來的積極性呢?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只有採取抓壯丁的辦法,將老百姓繩捆索綁地送上前線。這樣的軍隊如何能不一觸即潰?國民黨也學共產黨的辦法,在敵後留下一點部隊,打算搞點游擊戰爭。但他們因為根本不願實行民主、改善民生,從根本上脫離群眾,所以在敵後無法立足。例如在中條山地區,國民黨也留下幾十萬部隊,但在日寇的進攻下,很快就土崩瓦解。如果我們接受王明“一切服從統一戰線”的政策,一切照國民黨的辦法做,則根本不會有那樣堅強的抗日民主根據地,也不會有人民力量的壯大。即使勉強能夠存在,在日本投降後,也決難應付國民黨的進攻。歷史的經驗已經清楚證明:如果不是執行毛澤東在統一戰線中獨立自主的方針,也就不會有人民的勝利,不會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大德篇(4)
近幾年,反“左”談得比較多,更有甚者,某些人只反“左”不反右,甚至諱言反右,好像右成了香花。其實,“左”和右在歷史上對黨和革命的危害都很大。“左”既不比右好,右也不比“左”好。正確的態度應當是有“左”反“左”有右反右,我們的黨正是在兩條戰線的鬥爭中壯大成熟起來的。毛澤東本人就是既反“左”又反右。如果在抗戰中不是堅決糾正王明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極有可能演變成第二次的陳獨秀路線,抗戰的勝利既無從談起,更不要說解放戰爭的勝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不少國家的共產黨都有武裝,隨著二次大戰的勝利,某些國家的共產黨自動解除了武裝,交給了合法政府,革命的勝利也就從此遙遙無期了。而中國則不然,二戰結束數年後就接著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