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歡的長子明光宗朱常洛繼位不到一月隨因“紅丸案”而暴斃。
技藝高超的“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05-1627年),明光宗朱常洛長子,朱由校經過“移宮案”的風波,為群臣擁立繼位。在位7年,因嬉樂過度成病(一說曾落水,留下病根),於1627年服用“仙藥”而死,終年23歲,廟號熹宗。
縱觀天啟帝的一生,固然荒唐昏聵,究竟是一個欠教育的頑童的行徑,不是惡人(雖然他的昏聵對明朝造成的禍害無窮)。歸根結底應歸罪於天啟帝的祖父萬曆皇帝,萬曆不喜長子,不關心他的教育,長子自身難保,自然導致長孫的教育更被忽視,乃至熹宗繼位時據說大字不識幾個,遑論朝政。熹宗終究是“凡事憒憒”(太監王體乾語)而已。病重時,信王入見,熹宗拍著榻說道:“來!吾弟當為堯舜。” 命他繼位,次日,召見內閣大臣黃立極,說:“昨召見信王,朕心甚悅,體覺稍安。”八月乙卯日,天啟帝駕崩於乾清宮,終其一生。《明史卷二十二&;#8226;天啟帝本紀》評價說:熹宗“在位七年,婦寺竊權,濫賞淫刑,忠良慘禍,億兆離心,雖欲不亡,何可得哉?”
熹宗朱由校駕崩無子,臨終遺詔,以其五弟朱由檢即皇位。朱由檢在18歲即位後,面對著危機四伏的政治局面,殷切地尋求治國良方,勤於政務,事必躬親。與前兩朝相比較,朝政有了明顯改觀。天啟七年(1628年)十一月,崇禎皇帝在剷除魏忠賢的羽翼崔呈秀(?—1627年)之後,再將其貶至鳳陽,途至直隸阜城,魏忠賢得知大勢已去,遂與一名太監自縊而亡。此後又殺客氏,崔呈秀自盡,其閹黨260餘人或處死、或發配、或終身禁錮。與此同時,*冤獄,重新啟用天啟年間被罷黜的官員。起用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予尚方寶劍,託付他收復全遼的重任。為剿流寇,崇禎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複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闖軍的將領。這其中除熊文燦外,其他都表現出了出色的才幹。然皆功虧一簣。「闖王」李自成數次大難不死,後往河南聚眾發展。朱由檢一生操勞,旰食宵衣,每天夜以繼日的批閱奏章,節儉自律,不近女色,天天生活在操勞、恐懼、痛苦、煩躁與焦慮之中。崇禎十五年(1642年)七月初九,因「偶感微恙」而臨時傳免早朝,竟遭輔臣的批評,崇禎連忙自我檢討。自崇禎元年(1628年)起,中國北方發生可怕的旱災,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崇禎七年,家住河南的前兵部尚書呂維祺上書朝廷:「蓋數年來,臣鄉無歲不苦荒,無月不苦兵,無日不苦挽輸。庚午(崇禎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無青草,十室九空。……村無吠犬,尚敲催徵之門;樹有啼鵑,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燐,夜夜似聞鬼哭。欲使窮民之不化為盜,不可得也」。旱災又引起蝗災,使得災情更加擴大,河南於崇禎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並起」,其饑民多從李自成。崇禎朝以來,陝西年年有大旱,崇禎二年五月正式議裁陝北驛站,百姓多流離失所,崇禎三年(1630年)陝西又大飢,陝西巡按馬懋才在《備陳大飢疏》上說百姓爭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剝樹皮吃,樹皮吃完,只能吃觀音土,最後腹脹而死,六年,「全陝旱蝗,耀州、澄城縣一帶,百姓死亡過半」。這時華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百姓驚逃,城為之空」,崇禎十四年七月,疫疾從河北地區傳染至北京,崇禎十六年,北京人口死亡近四成。江南在崇禎十三年遭大水,十四年有旱蝗並災,十五年持續發生旱災和流行大疫。地方社會處在了十分脆弱的狀態,盜匪與流民並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騷擾入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