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沒辦法大量地種地養羊,上次你來的時候,我這裡還有三萬多弟兄,可現在,走的走,散的散,已經不到兩萬人了,寨子裡的糧食還有兩個月的存糧,若不是沒的吃,我們也不會和中原一帶勢力最大的瓦崗寨子,起了衝突啊。”
李密勾了勾嘴角:“瓦崗寨的名頭很大,但是他們的寨主翟讓,我卻是完全沒有聽說過,郝寨主知道此人的來歷嗎?”
郝孝德微微一笑,說道:“這個翟讓本來是東郡的法曹,但為人仗義疏財,平時裡喜歡結交朋友,所以江湖上的名氣很大,後來天下剛剛開始動亂時,他因為不執行皇帝的命令,去捕捉那些上山聚義的好漢們的家屬,所以被下獄論罪,但是獄吏黃君漢卻是敬重他的為人,把他給放走了。噢,對了,這個黃君漢後來也落了草,也在中原一帶有了自己的山寨。”
“後來翟讓就在瓦崗寨落了草,由於他平時結交了很多好漢,這些人聽說他落了草,都來投奔,短短兩年時間,瓦崗寨就有了五六萬人馬,多是中原東都一帶的獵戶山民,善用鋼叉獵槊,即使與隋軍對戰,也不落下風,這幾年來屢敗各路隋朝州郡兵,隱約已經是中原一帶最強大的勢力了。”
李密點了點頭:“那瓦崗寨裡,除了翟讓以外,有什麼出色人物呢?”
郝孝德想了想,說道:“翟讓的兄弟親族裡,有幾個武藝出色,兇猛強悍的人,暫且不說,此外象山東好漢單雄信,程咬金,徐世績等人,都是能征善戰的勇將。”
李密突然雙眼一亮:“什麼,徐世績?可是山東曹縣徐家莊的徐世績?”
郝孝德說道:“是啊,李先生認識此人嗎?”
李密微微一笑:“何止是認識,應該說是老相識了,怪不得瓦崗寨能這麼快得到發展,看起來,都是這徐世績的父親徐蓋,出謀劃策的啊。”
郝孝德勾了勾嘴角:“可是瓦崗寨的軍師好像是姓賈名雄的,可沒聽說徐蓋啊。”
李密笑著擺了擺手:“相信我,郝寨主,瓦崗真正的智囊,一定是徐蓋,不過這樣也好,熟人好辦事,郝寨主,我這就去瓦崗,謝謝你今天的款待!”李密說完,起身就走,只剩下郝孝德愣愣地站在原地,不知所措。(未完待續。)
第一千七百六十六章 上瓦崗
東郡,滎陽,瓦崗寨。
說起這瓦崗的名字,其來歷可以追溯到東周時期,據《左傳》記載,公元前五o二年夏天,齊國出兵進攻魯國西部邊遠之地。晉國土鞅等率兵前來援救魯國,魯定公在瓦地與晉國救兵會師。事後,人們為紀念這次意義重大的會師,便在一處土崗上用磚瓦建造了一座亭子,俗稱“瓦亭”,因“瓦亭”建在土崗上,此後人們就把此地簡稱為瓦崗。
瓦崗地處古黃河的東南岸,北臨黃河白馬渡口,南與通濟渠(南運河)相望;西邊跨黃河距永濟渠(北運河)不過百里之遙,瓦崗正處在南北大運河的喇叭口外。南北運河是隋朝的交通大動脈,因此這瓦崗寨堪稱軍事戰略要地。
然而,就瓦崗而言,在東郡境內又是個偏僻地方。這裡因黃河多次氾濫,造成土嶺起伏,樹木叢生,溝河縱橫,水鳥成群,蘆葦遍野,這種環境,既便於屯兵,又便於出擊。於是身為東郡法曹多年,對此地地形極為熟悉的翟讓便選擇瓦崗為揭竿起義之地。
翟讓舉起義旗後,為了聚集武裝力量和防禦隋軍和其他各路義軍的進攻,便在瓦崗四周,因勢築了方圓二十餘平方里的宏偉寨牆,很是氣派壯觀。這就是中原有名的“瓦崗寨”。翟讓的起義隊伍因在瓦崗寨聚義,遂被稱為“瓦崗軍“。瓦崗軍守在此處,使隋朝兵馬久攻不下。
年約四十,天庭飽滿,長鬚及胸的翟讓,穿著一身豹皮大衣,坐在聚義廳的上首,下面兩行坐著山寨上的大小頭領,在秘密地娶了王世充的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