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最後那個疑問,在內務府沒有得到肯定的答案。
藥王孫思邈是否真活到142歲壽終正寢,只怕得李唐日後有機會親自去中原驗證。
但古人練武有外功和內功之分,且武功分派別,江湖遊俠和綠林好漢之說,李唐也從郭昕、張小雷、尉遲烈等人身上得到了證實。
自古醫武不分家,根據內務府目前登記在冊的資訊資料,在龜茲、平山集和船山集的醫館、藥鋪產權所有者,家家都要秘傳絕學。
甚至就連那幾家以經營藥材為生計的採藥人家庭,也都是練家子。
尚武之風不止在中土大唐千家萬戶流行,塞北、南疆、東夷和西域的各族人民世世代代保持著慓悍民風民俗。
習得文武藝,賣入帝王家。
這是全天下心存志向的有志之士公認的共識。
百年大計,教育先行。
以李唐站在歷史巨人肩膀上所具備的超前意識,在龜茲開辦船山書院分院這件大事早就開始著手部署。
在李唐的規劃當中,船山書院的定位肯定是一所綜合性公辦大學。但在大學之前,小學和中學自然是少不了的。
實行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這是李唐要堅決推行實施的一項基本國策。
關於小學和中學的課和和教材,李唐沒想過照搬後世,而是打算結合當前歷史大環境,因地制宜新編一套。
現階段,李唐當然還不會專門開設專業醫學院,而是計劃在船山書院設立醫學專科。
今天瞭解到醫學和武學之間存在相輔相成的內在關係後,李唐決定把原定的小學、中學、大學每學期一週兩節體育課變成武學課。
體育這個概念對這個時代的人們而言實在太陌生,不好理解。可改為武學,大人小孩一聽就知道這門課程學的是什麼。
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始於公元前1046年的周朝。這是一套從周朝就一直沿襲傳承下來的封建貴族教育體系。
不得不承認,古時候歷朝歷代的精英統治階層對後輩的教育,無疑是高度重視的。
學子們只要熟練掌握禮、樂、射、御、書、數這六藝,絕對稱得上文武全才。郭昕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代表。
只不過,這套君子六藝的精英式教程教材都是之乎者也這類文言文,對學生的智商和理解能力要求較高,不太適合廣泛普及推廣。
李唐估摸著這也許就是君子六藝所傳所學的精髓,在後世沒能得以保全的一個重要原因。
比如,射,孔夫子在《論語》中說過:“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射分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
白矢,箭穿靶子而箭頭髮白,表明發矢準確而有力;
參連,前放一矢,後三矢連續而去,矢矢相屬,若連珠之相銜;
剡注,謂矢行之疾;
襄尺,臣與君射,臣與君並立,讓君一尺而退;
井儀,四矢連貫,皆正中目標。
因此,光是一個射,不但是殺敵衛國的技術,更是一種修身養性的體育活動。
光是一個射,饒是以李唐的智商和學識,理解起來都費勁。這要是讓小朋友們來學,簡直是太為難他們了。
由此可見,普及漢語拼音,把文言文改良成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對實行全民教育是何等重要。
從內務府出來,李唐直接去了新成立不久的教育署。
教育署,是由龜茲由崇玄館和通道學兩所原安西都護府轄下的教育機構合併而成。
署長李暻璋,是已經殉國的李琇璋的堂弟,也是郭昕長久以來非常倚重的幕僚師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