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筆趣閣>歷史軍事>唐朝開局一條河> 第170章 關於河西走廊的城市規劃和建設,李唐早有腹案!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70章 關於河西走廊的城市規劃和建設,李唐早有腹案! (1 / 2)

入耳外面街上西遷人群的各種議論聲,李唐的嘴角禁不住浮現一抹會心的微笑。

內務府派往各地的地下情報工作者,這段時間看來沒少在暗地裡為西北王造勢。

拓跋尼孜這小娘們,個人能力還挺不錯。

回頭我得抽空好好安慰安慰她。

算算時間,貌似有很長一段時間沒跟她夫妻恩愛了。

一念至此,李唐剛欲點開腕錶呼叫拓跋尼孜,眼角餘光看到依偎在他懷裡認真看筆記的小娜扎,李唐趕緊暫時中斷了這個念頭。

唉!

男人果然都是吃著碗裡的瞅著鍋裡的特殊物種。

明明此際佳人在懷,我特麼的為何還會想起別的女人?

隨著車馬隊在前方十字街口轉入北大街,路上遇到的行人越來越稀落。

甘州,漢朝稱張掖郡。

“張國臂掖,以通西域”是謂張掖的由來。西魏廢帝三年(554年),因境內多次地震冒出之甘泉,而改張掖為甘州。

河西走廊地震帶,是我國大陸非常著名的一個地震帶。

這個地震帶包括祁連山地震帶和民勤地震帶,走向呈北西西向展布,東端與南北地震帶西翼接壤,西鄰阿爾金地震帶,北越金塔、阿拉善進入內蒙,南界進入青海境內。

其周邊還有北邊的銀川地震帶和東邊的渭河平原地震帶。南接南北地震帶中段進入四川。

該帶地震活動特點是頻度高、強度大、週期短。

自公元前193年有歷史記載以來,帶內共發生中強以上破壞性地震65次,其中7級以上地震12次,甘肅省歷史上僅有的4次8級以上特大地震都發生在這一帶。

根據有關資料記載,從公元180年高臺西表氏7.5級地震起至今1700多年來,共發生中強以上破壞性地震46次,其中8級特大地震一次,7級以上4次,6級以上6次。

例如1556年陝西華縣8級大地震、1976年四川松潘、平武7.2級地震等等。

既然打算下決心重建河西走廊,李唐肯定要把城市建設的規劃和設計避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所有地震災害。

這也是李唐沒有下令阻止沙州、瓜州、肅州、甘州四地居民往西遷移的一個重要原因。

大西北的歷史既然讓李唐有機會重新演義,李唐當然要把大西北和大西南地區有可能發生大地震自然災害的地區全都劃成無人區。

數以億萬平方公里的廣闊土地,任憑李唐在這個時代揮灑藍圖,李唐沒理由再在地震帶上面建立人口密集型城市。

至於後世中原大地不斷髮生的洪澇災害,李唐覺得這是人禍更勝於天災。

只需在黃河、長江等主要內河流域沿岸大力發展植樹造林運動,一定能把大自然形成的洪澇災害降到最低。

李唐此行甘州,除了公幹,也想順道見識一番這座有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美譽古都的歷史人文風情。

自西漢霍去病北擊匈奴彰顯大漢天朝武威在這裡設定張掖郡,到兩晉南北朝時期,沮渠蒙遜在張掖建立北涼國,這座古城的社會文明達到了一個歷史空前的高度。

沮渠蒙遜統治的北涼國,大力發展農業,倡導儒學,並且大力擴充套件與西域諸國的文化交流,繼承併發揚大漢文化。

這位北涼國王不但推廣佛教,翻譯佛經,開鑿佛窟,而且還以當地音樂、歌舞與龜茲樂相結合,創造新的音樂《秦漢伎》等措施,使張掖文化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一度成為北方我國佛教的中心。

當時的北涼國,就是東土中原與西域通使的商貿中介。

北魏時期,《秦漢伎》傳入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